今年以来,中卫市牢记领袖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强化工作统筹,持续加压发力,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行“5531”新模式,拧紧“责任链”。我们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大力推广“5531”工作法,压实市委书记、县(区)委书记、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五级书记责任,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五项政策,做实基础设施、饮水安全、公共服务三项保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做实防止返贫监测,守牢“底线盘”。我们坚持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重中之重,常态化开展“四查四补”,组织发动7270名乡村干部全面开展集中大排查,累计识别纳入“三类监测对象”3560户13278人,精准制定帮扶措施10550条,70%已消除风险,72%得到产业、就业帮扶。
强化产业就业增收,增强“动力源”。我们坚持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加强产业帮扶,加快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将55%以上的中央和自治区衔接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聚焦“六新六特六优”,助力打造奶业、肉牛(羊)、枸杞、富硒果蔬“四个百亿级全产业链供应链集群”,规划建设3个农产品加工基地和15个农产品加工功能区,新建标准化枸杞基地5万亩,发放小额信贷1.99万户12.04亿元,支持脱贫人口和三类监测对象发展产业带动增收。落实“培训+就业”、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帮扶车间、劳动力转移就业奖补等政策,促进5.23万脱贫人口就业,2022年前10个月人均纯收入达到13039元,完成2022年收入预计值的93.3%。
突出重点地区扶持,提升“保障力”。我们坚持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用好财政、金融、人才等一揽子支持政策,衔接资金优先安排,倾斜支持,积极试点“富民贷”,选派科技特派团等,助力海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作示范、勇争先。持续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聚焦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枸杞、肉牛(羊)等特色产业,全市移民村种植马铃薯、枸杞、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24.1万亩,肉牛、肉羊存栏分别达到4.95万头和20.5万只。聚焦就业帮扶,将带动就业、提升工资性收入作为移民增收致富的关键,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和劳务经纪人培训3600人次,发放移民创业担保贷款4311万元。2022年上半年,中卫市完成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实现劳务创收4.6亿元,同比增长14.6%、13.1%;全市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5元,同比增长10.1%,增速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4.3个百分点。
推进乡村建设治理,美化“生活圈”。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启动新一轮乡村建设行动,完成初期54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村庄绿化和庭院经济林4300亩,完成改厕2350户,建设抗震宜居农房2732户,续建高标准小城镇1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5个,统筹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3个。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系列评选活动,大力整治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实施“百乡千村万户”精神文明建设项目199个,大力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管理,选出先进典型引领风尚,实现“乡风大转变”。
加快干部队伍建设,锻造“强素质”。我们坚持把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作为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深入开展“三农”干部“大学习大轮训”活动,市级示范培训、县级兜底培训,举办全市“三农”干部专题培训班,培训市县乡村干部2500余人,基本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轮训全覆盖,“三农”干部的为民情怀更加浓厚,“三农”工作本领更加扎实,农村工作经验更加丰富。
强力推进问题整改,打赢“翻身仗”。我们坚持把抓好反馈问题整改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问题整改工作专班“统筹抓”、市县主要领导“定点抓”、常态化督导“较真抓”作用,对标挂牌督办县摘帽标准,既注重“速度”,又注重“实效”,目前,自治区反馈我市的14个方面57问题,已完成整改并长期坚持51个问题,制定的整改措施113条,已落实并长期坚持101条措施,整改进度89.5%。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聚焦自治区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和打造塞上乡村乐园的总部署,统筹“国之大者”与“区之要事”,持之以恒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的新步伐,力争中卫乡村振兴走在全区前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