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质升量增 首季实现“开门红”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全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一季度“开门红”目标任务,狠抓经济形势研判和运行调度,加大推进力度,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市经济持续稳健恢复,主要指标增势良好,首季实现“开门红”。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2.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增速与全区持平,位列全区五市第4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02亿元,同比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54.22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59.33亿元,增长6%。从贡献率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7.9%、50.7%和41.4%,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5.2%。从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7.2:43.8:49调整为7.4:44.2:48.4。
一、生产供给快速恢复
1.农业生产稳定向好,畜牧业拉动明显。全市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粮食安全三年行动和农业倍增行动,农业生产提质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4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0.5%,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5.8%;林业下降23.6%,占0.3%;畜牧业增长9.8%,占75.3%;渔业增长0.1%,占2.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8.5%,占6.1%。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季度,生猪、牛、羊和家禽存栏分别增长10.8%、10.4%、11.1%和29.3%,牛、羊出栏分别增长16.3%、23%。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5.6%、8.7%和10.9%;蔬菜总产量5.86万吨,增长0.03%。
2.工业生产较快增长,采矿业增势强劲。全市持续推进工业倍增行动,全面落实工业经济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精准助力企业做好复工复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良好开局。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位列全区五市第2位。三大门类“2增1降”。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01.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0.7%,比1—2月提高2个百分点;制造业下降2.7%,占55.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7%,占23.5%。十大主导行业增加值“5增5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9.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6.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7%;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2.2%,食品制造业下降30.7%,造纸和纸制品业下降29.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22.1%,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18.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3增5降”。其中: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47.4%,发电量增长29.7%,铁合金产量增长6.8%;钢材下降98.9%,合成氨下降40.1%,电石下降22.6%,水泥下降11%,单晶硅下降6.9%。
3.服务业持续恢复,部分行业增长较快。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33亿元,同比增长6%,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7.9%,占服务业的比重为8.8%,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0.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6%,占10.6%,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0.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5.7%,占3.4%,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0.5个百分点;金融业增长5.1%,占11.2%,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0.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长8.3%,占8.7%,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0.7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3%,占17.8%,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2.1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6%,占38.1%,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0.6个百分点。1—2月,全市7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35亿元,增长10.7%,10个行业门类中有8个实现增长。
二、市场需求逐步回暖
1.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全市深入开展“扩大有效投资巩固提升年”活动,把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经济的重要载体,铆足干劲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推动重点项目全线开工、全段开工、全面开工,奋力跑出扩投资稳增长“加速度”。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3.8%,高于全区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位列全区五市第1位。其中,区属投资下降1%,县属投资增长27.9%。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县属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2倍,占县属投资的8.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9%,占59.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9%,占31.7%。部分领域投资成倍增长。卫生和社会工作、住宿和餐饮业、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8.6倍、5.4倍和1.6倍。工业投资支撑有力。工业投资增长12.9%,拉动全市县属投资增长8.7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投资增长6.5%。入统项目规模提升。全市累计新入统投资项目39个,比上年同期减少3个,但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87倍,其中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9个,同比增加4个。
2.消费市场回暖复苏,线下消费初显活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卫市2023年消费需求促进年活动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促进消费 改善民生”、2023年消费促进月暨点靓“她经济”主题促消费活动等,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全市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稳步回升。一季度,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2亿元,同比增长5.8%,高于全区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位列全区五市第1位。城乡消费同步恢复。全市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58亿元,增长6.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4.7%;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34亿元,增长4.2%,占25.3%。线下消费初显活力。出行、社交、聚会相关的线下消费明显增多,带动全市零售业销售额和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6.3%、19.1%和22.4%,与出行需求相关的限额以上法人企业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33%。限上限下齐头并进。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7%和3.6%,分别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个和2.8个百分点。重点商品零售额实现增长。在重点监测的16类限额以上商品中,有12类商品零售额实现增长,其中,日用品类增长55%,通讯器材类增长100.2%,汽车类增长22.8%,烟酒类增长34.9%,书报杂志类增长42.3%。旅游产业强势复苏。沙坡头等景区持续发力,采取门票优惠、发放组合套票等方式吸引游客,黄河宿集等酒店仍是游客热门打卡地,全市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市场热度、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据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77.6%和62.6%。
3.对外贸易持续下降,进出口双向承压。据中卫海关统计,一季度,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03亿元,同比下降65.9%。其中,进口总额0.39亿元,下降91.8%;出口总额3.63亿元,下降48.4%,实现贸易顺差3.24亿元。从工业品出口情况看,全市有11家规上工业企业出口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7.6%,占规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0%,比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三、高质量发展活力增强
1.新兴动能持续恢复,发展基础夯实向好。新产业发展逐步好转。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2.9%和22%,降幅比1—2月收窄9.2和5.7个百分点,两个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5.6%和9.4%。信息产业势头不减。1—2月,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2.7%;电信业务总量增长65.2%,增速全区领先;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35.2%,占GDP的比重4.1%,拉动GDP增速1.1个百分点。
2.民营经济稳步前行,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民营工业增势强劲。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2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7%;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6.9%,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3.9%,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速3.2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市民间投资增长20.7%,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2.6%,拉动全市投资增速11.2个百分点。
四、经济质效稳步提升
1.财政收支平稳运行,民生支出加力提效。紧盯目标任务,加强财政运行监测调度,做好挖潜增收工作,全力冲刺“开门红”攻坚战。据市财政局统计,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5亿元,同比下降3.2%。其中,税收收入4.23亿元,下降5.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06亿元,同比增长13.3%,民生支出52.56亿元,增长13.6%,其中,卫生健康支出12.95亿元,增长53.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04亿元,增长36.1%;农林水事务支出7.75亿元,增长25.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59亿元,增长11.7%。
2.金融存贷稳健运行,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落实督导力度,强化政银企合作,有效保障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全市金融存贷款稳定增长。据人民银行中卫市中心支行统计,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58.97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财政性存款余额22.35亿元,下降18.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03.38亿元,增长8.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下降0.1%;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23.3%;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增长10.1%。
五、市场环境保持稳定
1.居民就业形势较好,市场主体快速增加。深入开展“就业创业促进年”活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施“人人乐业”专项帮扶、“公共服务进校园”等活动,全力稳就业。据市人社局统计,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36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64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37.3%、61%和49.7%。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一季度,全市工商新登记注册企业739家,同比下降6.7%,降幅比2022年收窄4.7个百分点;全市工商新登记注册个体户2914家,增长14.6%。一季度,全市新增“四上”企业46家,其中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3月末,全市现有在库“四上”企业547家,比上年同期增加48家。
2.消费价格保持平稳,八大类商品“6增2降”。据国家统计局中卫调查队统计,1—3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八大类商品价格呈“6增2降”态势,“6增”的是: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3.8%,食品烟酒类上涨2.9%,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1.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2%,医疗保健类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2降”的是:衣着类下降0.7%,居住类下降0.1%。全市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9%。
3.工业生产信心增强,企业经营预期向好。一季度,全市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参与生产经营景气状况专项调查,占规上企业的比重为29.3%。结果显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16.3,处于相对景气区间,其中,预期指数为122,处于较为景气区间,体现出企业家对下一季生产经营前景信心较强。在“放管服”改革、“创新支持”、“减税降费”、“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清理拖欠账款”等七项政策中,调查对象认为效果明显或有一定效果的政策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减税降费”政策受益企业49家,占调查单位87.5%;“创新支持”政策受益企业43家,占调查单位的76.8%;“放管服”改革政策受益企业33家,占调查单位的58.9%。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