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机器嗡鸣,学生们身着工装在设备前专注操作,企业老师在旁手把手指导,详解工艺细节……走进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管理中心,教室连着车间、课本对接设备的场景随处可见。
近年来,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深耕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协同、场景育人,让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同频共振,建起了宁夏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和数字信息化现代产业学院,为本地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技能人才。
8月18日,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内,机电工程系学生郑皓正神情专注地操作机器。“过去在课堂上看图纸、记参数,总觉得隔着一层。到了‘校中厂’亲手操作,才真正懂了技术要点。”郑皓说出了不少职校生的成长感悟。
在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与宁夏润昂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共建的AI协同自动化装备制造技术服务中心,学生们每天都能在真实生产场景中学习,既为企业储备了优秀技术人才,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训场景。目前,已有324名学生在这里累计完成330学时的生产性实践。
“我们把真实项目拆解成教学模块,学生做的是‘能赚钱的实训’,企业省了人力成本,学校练了技能,一举三得。”宁夏润昂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元海说,学生实训期间参与的新能源光风及储能一体化充电站项目,已在本地数据中心推广安装3套,实现了教学成果即产业成果的转化。
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文新介绍:“学校‘校中厂’建设还引入中卫市恒力电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企业投资建成2条检测传感器生产线,搭建了传感器基础应用与实验场景。2024年4月以来,学校机电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等专业的学生已入驻开展生产性实训。”
如果说“校中厂”是“在校中做”,那“厂中校”就是“在产中学”。8月18日,在宁夏中卫大河精工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来自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跟着师傅调试一台工业珩磨机的精密部件。作为“厂中校”的学徒工,他们每天有一半时间都在学习操作。
位于该公司的中国珩磨系统工程实训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厂中校”。500平方米的车间里,既有教学用的拆装模型,也有正在赶工的订单产品。“我们派了3名高级技师,按照‘师傅带徒’模式制订教学计划,学生上午学理论,下午直接上生产线。”企业负责人王永生说。
刘文新解释:“‘厂中校’的核心是‘生产即教学’,企业的生产任务就是我们的实训项目。学生参与的每一台设备制造,都要经过‘识图—选材—加工—检测’完整训练。光今年就完成了90学时的生产性实践,这种历练是校园实验室给不了的。”
“厂中校”和“校中厂”并非简单的场地置换,而是教学体系与生产体系的深度融合。近年来,中卫市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构建起动态调整、双元培养、科教融汇、多元培育的产教融合体系。数据显示,仅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就开展高级工、技师培训8批次280余人,招收非全日制高级技工615人,为工业园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能人才。
“今年5月,中航讯宁夏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安排专业技术人才为学生授课,还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民用无人机技术服务和培训中心,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低空经济培养更优质高效的人才。”中航讯宁夏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万勇介绍。
刘文新说:“学校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实施了宁夏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和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两个校企协同育人项目。这种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岗位适配能力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地方产业同频共振。”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科科长张忠说,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教学项目、共同培育技能人才,中卫正逐步形成产业需求引导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支撑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这种接地气的育人模式,既让学生有了更多就业选择,也让企业获得了稳定的人才供给,为中卫装备制造、数字信息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