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宁铁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国道、省道从粗通走向畅通,农村公路从泥巴小道到村村通硬化路……日渐完善的公路网,见证着中宁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宁交通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真是今非昔比,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黄河大桥架起来了,城乡公交通了,公路、铁路都有了,出行更加便捷。”谈及新中国成立后70年的变化,中宁县余丁乡余丁村81岁的老人刘金义感慨万千。
刘金义是土生土长的中宁人,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宁的变化和发展,也见证了中宁交通的发展历程。
“小时候,跟父母去趟县城,真是不容易,先得步行走到黄河北岸,然后坐羊皮筏子到黄河南岸,再步行到县城,来回就得一天时间,遇到下雨天气,黄河根本过不去。”刘金义笑着说,如今柏油马路修到了家门口,一出家门就可以坐车,从家进趟县城只需30分钟。
让刘金义老人最难忘的是中宁黄河大桥的建设。据了解,1983年中宁黄河大桥动工建设,1986年建成通车,成为了沟通黄河南北两岸最主要的过河通道和交通咽喉。从此,中宁黄河南北两岸连成一体,羊皮筏子、渡船等过河工具随着大桥的建成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中宁,位于宁夏的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的中转要冲、全国铁路交通大动脉的“西部桥头堡”和欧亚大通道“东进西出”的必经之地。但新中国成立之初,道不通路不畅,区域优势无法变成交通优势。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宁县城面积很小,交通极不方便,只有S308省道穿境而过,且路面是石子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宁才对道路进行了硬化,才有了第一条硬化省道。”中宁县公路段副段长张君汉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宁县把交通运输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干线公路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公路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快公路建设步伐,公路建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目前,中宁形成了以包兰、宝中、太中银、银西高铁四条铁路,京藏、福银、定武、乌玛四条高速公路,G109、G338两条国道和S308、S201、S310、 S101四条省道为主骨架,滨河大道及县乡村道路为支线,纵横交错、辐射城乡、四通八达、布局合理的“五横十二纵”国、省、县、乡、村道路网。
“中宁县的乡村公路建设起步比较迟,1990年中宁才有了第一条硬化乡村路,是过去的东华乡宁华路(现并入恩和镇),只有6.7公里左右。”张君汉说,之后,中宁加快了乡村道路建设,2014年实现了乡村路路通。
“我干了34年的村支书,亲身经历了我们村的变化和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村道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下雨的时候更是泥泞不堪。如今道路越修越宽,越来越平整,农民的生活条件就更不用多说,就一个字,好!”中宁县宁安镇黄滨村党支部老书记康佳伟感慨地说。
截至2018年底,中宁县公路通车历程达2398公里,其中国道339公里、省道76公里、县道29公里、乡道795公里、村道1035公里、专用道路124公里,高速公路160公里、一级公路34公里、二级公路418公里、三级公路281公里、四级公路1505公里。公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50.2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
道路是群众出行最基础的设施。如今在中宁县,没有路的地方修了路,窄路变成了宽路,“断头路”变成了畅通路,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中宁近年来的交通建设,主要围绕‘内通外联’这个大目标。”中宁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外联,主要是提升这个城市的可达性,使得中宁到各乡镇、各市县的时空距离被进一步拉近了;内通,主要是打通“断头路”,着重补短板。只有对接,才能打通区域交通“微循环”,真正“盘活”地区经济发展。县县对接道路、县内“断头路”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的实事项目、民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这些项目背后,是一个城市内外纵横疏解车流能力的提升,是加速铺就的中宁大交通网。
70年来,既是中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投入大发展的70年,也是交通运输飞速发展的70年。70年来,客货运输装备不断升级,公共交通快速发展,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发展,道路运输基本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目前,中宁开通城市公交线路24条310公里,城市公交车133辆123.1标台;开通农村客运线路55条1046公里,运营车辆132辆;长途客运班线线路30条4762公里,运营车辆88辆。公交中途站156座,农村招呼站51座,二级、三级汽车客运站各1个,四级汽车客运站10个,乡镇客运站10个。
近年来,中宁县先后出台了《中宁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中宁县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中宁县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等,深化公共交通行业领域改革,大力推进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完善功能齐全、换乘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一体化服务体系,为中宁市民提供了方便舒适的公交出行服务。
回溯70年历程,中宁交通鼓帆而进,阔步前行;今天的“杞乡”交通,大道向前坦途阔,千帆竞发争风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