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卫快讯 > 区县动态

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4-30 来源:中卫日报
字号: | 打印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4月的沙坡头区,处处春意盎然,生机无限。漫步在充满诗意的乡村,特色美食香气四溢,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而深入探寻就会发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浪潮,正以磅礴之势,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近年来,沙坡头区秉持“以农为基、以旅兴农、以文铸魂”的融合发展理念,深度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乡村旅游环线,不断拓展农文旅“产业圈”,创新发展新业态,积极营造新场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沙坡头区地处黄河之畔与腾格里沙漠边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里不仅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还有寺口子旅游区、一碗泉旧石器遗址、古代岩画、中卫高庙、双龙山石窟等众多名胜古迹。依托这些资源,沙坡头区探索出 “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体育、非遗、艺术、节庆等元素深度融合,构建起多元发展格局,持续擦亮“沙漠水城 星星故乡”品牌,全力打造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乡村振兴、文化传播和群众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20世纪80年代的迎水桥镇鸣钟村一片荒凉,如今瓦房变民宿,稻田变风景,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村”。

近年来,鸣钟村累计投入1600余万元,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农宅围墙,维修道路,新建旅游卫生厕所,全力打造集研学体验、餐饮住宿、游览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同时,创新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废弃学校、闲置农房、空地等资源,打造出星空在野民宿、萌宠乐园、碱碱湖商贸街区等特色业态,构建起集高效农业、休闲娱乐、乡村露营、文创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鸣钟村的华丽蜕变,只是沙坡头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相邻的鸣沙村依托“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金字招牌,打造骑士马术俱乐部、漠上方舟园林民宿等特色业态,累计吸引游客68万余人次,带动500余人就业,实现旅游营业收入2906万元。全国首个民宿集群黄河宿集深挖黄河文化资源,开发度假住宿、生态农场、陶艺体验等丰富活动,并引入国内外顶级营地、餐饮、美术馆、书店等品牌,努力将“网红”民宿集群打造成“长红”产业标杆,稳定提供150个就业岗位。

农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扮靓了沙坡头的乡村环境,更让群众的钱包鼓了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近年来,沙坡头区聚焦构建 “一核两带” 全域旅游空间格局,高标准编制《中卫市沙坡头区 “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推动旅游规划与城乡产业、土地、基础设施等规划深度融合,为乡村旅游发展筑牢根基。

如今,沙坡头区已初步构建起“A级景区+旅游拳头产品+乡村旅游示范点”三级旅游发展体系。通过串景联村、景村融合,高标准建设黄河乡村文化旅游带,成功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历史文化名村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宁夏特色旅游村5个;发展乡村旅游单体262家,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35个。乡村旅游产业直接吸纳从业人员2600余人,辐射带动1.2万余人增收,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梦。

沙坡头区持续巩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高标准推进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先后实施黄河宿集、沙坡鸣钟田园综合体提质升级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谋划推进中卫市常乐胜境农文旅融合、长流水村文化溯源等重大项目,以项目建设激活乡村旅游发展活力。特别是迎水桥镇投资4000余万元,创新打造“三村一域”党建+旅游产业发展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带动村民从传统庄稼人变身农家乐管家、美食厨师、手工艺人,就业岗位更加丰富多样。

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强劲驱动下,沙坡头区正向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大步迈进,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