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原县立足宁南山区风能、光照资源丰富等禀赋优势,抢抓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政策机遇,统筹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全县新能源产业呈现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态势。
在光伏产业发展方面,海原县创新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充分利用农户庭院、屋顶资源,采取“庭院租赁+村集体运营”模式,推动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截至目前,已在全县17个乡镇122个行政村建成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达41.64兆瓦,带动587户低收入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海原县积极探索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在海平高速公路沿线建成“光伏+储能+充电桩”一体化示范项目。该项目年均发电量达270万千瓦时,年均可减少碳排放约2000吨,不仅实现了清洁能源就地消纳,也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原样板”。
在风电领域,海原县加快推进老旧风电项目“以大代小”更新改造。2025年重点推进的曹洼七期、八期99兆瓦风电项目,采用新一代高效低速风机替代原有老旧机组,预计发电效率提升20%以上,土地和电网资源利用更加集约。
结合国家“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海原县与华润电力合作建设11兆瓦分散式风电试点项目,探索适合山区特点的风电开发路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民生优先,通过货币补偿、纳入养老保险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实现项目建设与群众利益“双赢”。
为提升新能源产业本地化水平,海原县以海兴开发区为载体,规划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引进风机、光伏组件等核心设备制造企业,同步培育塔筒、叶片等配套产业,初步形成集研发、制造、运维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通过创新央地合作模式,海原县与华润集团合资成立润原新能源公司,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同时,积极推广“数字车间”“智能运维”等新型生产管理模式,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和产品质量。目前,全县新能源装备本地配套率已提升至30%以上,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