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地处我国陆地几何中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中的京藏走廊、西部陆海走廊、福银通道均途经中卫。中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对于支撑“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保障我国与中亚、欧洲等海外市场的产业链供应链,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综合交通网络规模持续扩大,网络通达性明显改善
多年来,中卫市持续推进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中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全市多层次、广覆盖、优结构、强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综合交通枢纽集疏运网络逐步完善,衔接转换能力不断增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交通物流枢纽城市”作用显著。
铁路运营里程显著增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成开通银川至中卫城际铁路,中卫正式跨入高铁时代,西北铁路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国际通道优势进一步发挥。全市形成以宝中线、包兰线、太中银线三条铁路干线以及干武线一条区际干线组成的“X”型普铁干线布局,覆盖了对外主要联系方向。已基本形成依托中卫南站、中宁东站两个高速铁路枢纽,中卫站、中宁站等普通铁路客货运枢纽“两主多辅”的铁路枢纽格局。
公路网络日益完善,规模质量双提升。中卫市已形成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脉的公路网络系统。截至2022年,中卫市公路网总里程达8808公里,公路面积密度约为50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7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87.6%,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98.9%。中卫市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的公路共9条,包括4条国家高速公路,5条普通国道。建成同海高速、黑海高速等重大标志性工程,实现县级以上节点全面覆盖,区域融通程度明显提升。2021年底,宁夏首条沙漠公路乌玛高速青铜峡至中卫段建成通车,形成了中卫市第二条沿黄高速通道,进一步促进中卫市乃至宁夏沿黄经济带发展,带动沿线区域高质量发展。“四好农村路”建设不断加快推进,行政村通路、通客车的“两通”目标顺利实现,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等地区出行条件显著改善。有效支撑中卫市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中卫市融入区域发展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场建设稳步推进,积极融入国家航空运输网络。中卫沙坡头机场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拓展,先后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重庆、成都等18个通航点的定期航线航班,并开通至昆明、武汉、南昌、沈阳、长沙、宜昌、南通等10余个通航点的旅游包机。将继续开通国内重要城市航线,进一步提升机场旅客吞吐能力和货邮吞吐能力。自开通以来,货邮吞吐量逐年增长,2021年达到760吨(2022年受疫情影响货邮吞吐量降幅较大),随着机场发展,民航运输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油气长输管道成网互联,油气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中卫日益发挥国内天然气枢纽作用,“西气东输”四线及中贵线汇聚中卫,11条管线横贯全境,实现“四进六出”输气功能。近年来,油气供应持续提升,境内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等8条天然气长输管道全长达744公里,3条石油管道境内共长192公里。2019—2021年,天然气年输气量分别为632亿方、614亿方、870亿方,惠及全国16个省(区、市)近4亿人口。
信息网络建设加速推进,打造算力网络“倍增器”。中卫市是全国首个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双节点”城市。建成和在建超大型数据中心14个,服务器装机能力超过65万台,互联网出口带宽10.41T,是全国服务器装机能力最强的城市,被评为“全国最适宜投资建设数据中心的城市”之一。
(2)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初步形成,辐射范围逐步扩大
航空发展站上新起点。中卫沙坡头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配备先进的航行管制、航空气象、通信导航设备以及助航灯光系统,保障能力在我国支线机场中处于领先水平,新改扩建工程现已提上日程。近年沙坡头机场航空作用日益明显,航空业务量持续增长,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在2019年、2020年达到最大值26.57万人次和942.8吨,即使受2020年以来疫情影响,机场2010—2021年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率11.18%,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长率46.28%。沙坡头机场距离中卫市中心约9km,目前已形成与国内重要节点城市之间的快速航空通道,卫民黄河大桥的通车运营实现了沙坡头机场与中卫南站高效连通。
铁路枢纽加快发展。中卫现有中卫南站、中宁东站、中卫站、中宁站等4个铁路客运站。银西高铁、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建成通车,使得中卫以高铁站为核心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初步形成,铁路客运与公路客运、城市公交等运输方式实现高效换乘。目前,中卫共有7个货运站场,具有多式联运和口岸服务的货运枢纽1个。中卫铁路货运站场设施配置不断提升,公铁联运衔接转换能力逐渐增强。铁路货运站场普遍配置了叉车,部分站场配置了装载机、龙门吊和正面吊,便于集装箱搬运,提升了装卸效率。铁路运能方面,2019—2022年铁路年均货运量580.87万吨,2019—2021年累计开行国际班列76列3551车(受疫情影响,2022年暂停国际班列),年均完成国际物流货重7.26万吨,主要通过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通关口岸,将货物运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并于2021年起陆续开行首列疆煤入宁35吨敞顶班列、首列中亚至中卫万吨国际大宗货物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宁夏南向班列,中卫已成为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多式联运规模不断扩大,中卫多式联运业务呈稳定运行态势,多式联运打通东、西、南三条通道,公铁、公铁海联运量呈逐年上涨趋势。
公路运输枢纽逐步完善。中卫市公路运输枢纽发展成效显著。全市现有汽车客运站6个,整体布局较为合理,层次清晰。其中,一级汽车客运站1个,即中卫汽车客运总站;二级汽车客运站3个,包括中宁县汽车客运站、海原县汽车客运站、海兴区汽车客运站;三级汽车客运站2个,即中宁石空汽车客运站和兴仁汽车客运站。全市建成投运和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共11个,其中15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为9个。同时,全市以农村客运站、农村公交首末站等公路交通场站为中转站,为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提供共同配送、集中配送物流快递服务。现已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寄递物流体系,快递服务实现全市乡镇全覆盖,建制村直接通邮率达到100%。
区域商贸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中卫市培育物流企业459家,其中4A物流企业6家,3A物流企业4家,物流车辆达2.788万辆,从业人员达4.6万人,现有顺丰、德邦、韵达等9个快递品牌企业入驻中卫,在全市布设网点220个,运送特色农产品等2800万吨。依托物流园区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辐射周边、联通全区的区域性商贸物流网络。成规模物流园区在传统依托公路货运场站的基础上,积极引入铁路专用线,中卫市重点推动建设的中卫公铁物流园等一批货运枢纽功能突出、公共服务属性强、集聚效应明显、辐射范围较广。天元锰业1000万吨海关特殊监管仓库已经建成运营,开通了中卫至中亚、俄罗斯国际班列,成为中卫市对外贸易的重要节点。宁夏天元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开展4条多式联运线路业务,联通青银物流大通道、西北能源外运及出海物流大通道和南北沿海物流大通道三条国家级物流大动脉,贯穿向西“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向东“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向西非地区延伸。
(3)运输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运输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近年来,全市不断加大力度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支持大宗物资物流企业及大型物流园区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不断降低公路运输强度。2021年全市完成铁路货物量633.56万吨,2017—2021年铁路货运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受疫情影响,2022年运量有所降低),增长率由2018年的2.6%增至2021年的19.1%,年均增长率达11.1%;公路货运量占比随中卫市大力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逐年下降。“公转铁”成效初显,综合运输结构持续改善。
运输组织更加集约高效。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网络货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形式,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建口岸(园区)、通班列、促贸易、引产业、强服务,先后与嘉里物流(中国)、青岛世通、中国物流等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推进物流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公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物流效率明显提高。
智慧创新建设不断加强。依托大数据中心、云基地等信息产业的优势,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业深度融合,物流实体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2021年6月,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正式启用,智能化装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得到推广应用,数字仓储、网络货运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不断涌现。
绿色交通发展持续推进。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新建公路选线绕避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生态保护红线,鼓励改扩建项目利用原有走廊,减少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推动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和景观营造,构建立体生态景观体系。宁夏“绿色公路”建设示范工程——乌玛高速公路青铜峡至中卫段所提出并应用的沙漠地区绿色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引领了宁夏地区沙漠公路设计、施工及风沙防治与生态建设工程。同时,积极探索新材料、新方法应用,结合乌玛高速腾格里沙漠腹地路段的建设开展生物矿化防沙固沙研究与应用,实现绿色环保的生态治沙方法。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优化城市配送车辆结构,引导物流企业将老旧柴油货车更新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更新标准化、专业化、环保型运输与物流装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