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数据开放

沙坡头区生猪价格缘何居高不下

2021-02-02 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卫调查队
字号: | 打印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沙坡头区生猪价格开始呈现上涨趋势,从年初的每公斤14元上涨到3季度的每公斤21元,其后,价格一路飙涨到2020年末的每公斤35元,其间,价格虽然经历了小幅的波折,但下跌空间非常小,一直都保持在每公斤25元以上的高位运行,生猪价格在经历了两年的亏损后,呈现反弹趋势,价格增幅之高和延续时间之长创下历史记录。

一、生猪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一)消费需求加大。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猪肉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在肉食消费结构中,对猪肉的消费有所偏向是居民肉食消费的一大特点。据国家统计局中卫调查队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17-2020年,沙坡头区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分别为8.3公斤、10.3公斤、10.8公斤和9.0公斤,除2020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所下降外,前三年均呈增长趋势,而同期猪肉产量分别为1.35万吨、1.29万吨、1.22万吨和1.71万吨,前三年供给呈下降趋势,2020年受效益好转影响产量有所增加,在居民需求日趋增长,供给不增反而减少的情况下,自然会引发市场价格上涨。

(二)生猪产能下降。据国家统计局中卫调查队主要畜禽监测调查资料显示:沙坡头区能繁母猪存栏从2019年3季度的1.5万头猛增到2020年4季度的2.4万头,从增幅来看,2019年3季度到2020年4季度,各季度同比增幅分别为15.8%、33.2%、67.5%、63.3%、38.5%、34.4%,连续6个季度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存栏增速之快,延续时间之长实属历史空前。虽然养殖数量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增幅在2020年一季度达到顶峰后,没有继续延续高速增长势头,而是其后逐季回落。

究其原因,一方面,过去散养户遵循的 “追涨杀跌”,肉价高就养,价格一低就退出的养殖规律被打破。经过2011年猪价大涨后的持续低迷,生猪养殖户渐渐变得理智和谨慎,生猪价格在达到一定高位后理性刹车,没有盲目扩增引发价格大幅下跌,说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沉痛历史教训的反思,许多养殖户了解市场行情的渠道进一步拓宽,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在风险把控上具备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另一方面,2015年以来,各地纷纷制定了划定禁养区和区内污染养殖户搬迁计划,大量中小养殖户因为不符合“环保标准”被迫大量退出,猪肉供给大幅下降,大量中小养殖户退出导致供给严重不足,复养更慢。价格持续高位主要还是产能不足引起。

(三)生产成本上升。从2019年4季度开始,主要饲料原料玉米价格呈现迅速增长趋势,养殖用人工工资大幅上涨,能繁母猪、仔猪价格更是呈现成倍增长趋势,豆粕、麸皮等价格也不同程度的跟风上涨,生产成本大幅攀升,且一直维持较高价位,到2020年3季度养殖用主要原料玉米平均收购价格每吨达到2600元,同比增长25%,青储玉米价格每吨达到430元,同比增长13.0%,以玉米为主要饲料原料的价格上升导致各种混合饲料价格相应上涨,豆粕价格每吨3400元,同比上涨7.0%,麸皮价格每吨2200元,同比上涨57.1%。

据测算:2020年下半年,出栏生猪头均毛重143.5公斤,毛重价格每公斤32.9元,同比增长32.9%,头均出售价格4721.4元,同比增长32.4%,头均生产成本1701.0元,同比增长37.6%,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导致生猪价格水涨船高维持高位。

(四)“猪周期”影响。按照生猪生产规律,每隔三到五年,生猪生产会有一个价格大幅上涨和下降的“猪周期”出现。由于2015年上半年生猪市场遭受严重打击,生猪出栏价格降至猪粮比价临界点以下,养猪户普遍亏损,纷纷减少生猪存栏或转产。

本轮“猪周期”从2015年2季度开始,到2018年2季度,生猪价格出现每公斤10.3元的价格低谷,“猪粮比”处在盈亏平衡点以下,由于价格下降,行情不好,一些小的散养户大都退市,养猪户减少,存栏锐减,能繁母猪产能不足,导致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年末生猪存栏11.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3万头,到2019年上半年,生猪存栏下降到10.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到1.2万头,生猪出栏减少,造成市场供应不足,供求紧张。在经历了一翻淘汰去产能后,到2019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季节性调整和供应的紧张,生猪价格呈现恢复性上涨趋势,生猪生产理性回归,一直延续至今。

二、生猪价格高增长背后的不利影响

生猪生产具有周期长、途中难改变的特性,猪肉价格高会刺激养猪户积极性,而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就会导致肉价下跌,肉价下跌到一定程度,就会打击养猪户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会使得肉价上涨。生猪生产的循环轨迹一般为: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随着2019年下半年养猪形势的看好,养殖户扩产意愿较强,到2020年4季度,能繁母猪存栏连续五个季度呈30%以上的增幅高速增长,生猪存栏达到19.7万头,创历史最高峰,增长来势汹汹,养猪产能明显增强,几近疯狂,需给高增长的存栏和价格“降温”。按照能繁母猪从开始培育到达到繁殖产能期需要16个月的生产规律,目前最早扩增的一批能繁母猪已进入高繁殖期,后期随着繁殖能力的逐步提高,市场供应量将会增多,势必会引发价格下跌,加上以往价格变化规律,每年生猪供应的价格低点在1季度末开始出现,到4、5月份到达低谷,价格拐点随时将会到来,养殖风险已经悄然临近,这给生猪价格的高增长背后带来许多隐忧,不得不引起广大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三、对策建议

(一)提升畜牧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养殖户科学养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一是建立健全畜禽生产预警体系。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畜禽养殖智能化水平,为养殖场(户)提供技术、营销和养殖行情报告等服务,提高生产的预见性、前瞻性。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畜牧业生产和畜禽产品市场动态跟踪监测,及时、准确发布市场供求变化信息,科学引导生产和消费,在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前要提前给养殖户“亮黄牌”、打“预防针”,发布预警信息,避免造成盲目生产过剩和不足而带来市场供应的大起大落,价格的大涨大跌,以及养殖效益的猛增猛降。

(二)掌握生猪生产规律降低养殖风险。广大养殖户要准确掌握生猪生产变化规律,树立风险忧患意识,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一是要善于分析掌握“猪周期”的阶段性规律,尽量避过“猪周期”的价格低谷。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理性补栏,避免盲目跟风养殖,降低对市场预估不当等因素带来的亏损风险,稳定市场价格。二是要善于查找总结每年的价格变化规律,合理安排生产。根据历史数据分析,生猪平均价格每年最高的月份在9月份,最低的月份在4月份。分季度看,1季度为稳定保持期,2季度为稳定下降期,3季度为最高期,4季度为次高期。掌握了生猪生产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规律,做到生产有目标,有计划,对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养殖户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事关重大。

(三)正确引导市场调控。政府部门要掌握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总量,力争做到产销平衡。一是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适度实时做好“冻猪肉”的收储和投放,平抑市场物价,切实做好保供稳价和稳定市场工作,缓解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二是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工作要求,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措施,不得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禁养限养,切实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