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沙坡头区坚持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循环型畜牧业为目标,以提高乳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坚持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积极整合资源要素,着力提升奶产业发展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助力沙坡头区奶产业迅猛腾飞。
一、牛奶产量增长势头凶猛
“十三五”期间,随着居民对奶及奶制品需求的增加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奶产量有了突破性的增加,奶产业发展势头凶猛,增速惊人,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沙坡头区农民增收和畜牧业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2016年,沙坡头区牛奶产量为7.3万吨,2020年上升到18.7万吨,五年间增长1.6倍。沙坡头区已成为全国奶牛养殖大县,沐沙、润厚源、阜民丰等一批大型养殖场的基础设施设备、生产水平及管理能力向国内一流水平靠近。
二、奶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沙坡头区地处宁夏、甘肃、内蒙三省交界处,黄河从辖区穿境而过,行政区域国土总面积687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1万人,耕地面积107万亩,光照充足,空气干燥,温度适中,属半干旱气候,全年平均气温8.8℃,适宜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资源禀赋优越、奶牛品种优良、生产水平全国领先、生鲜乳质量达到欧盟标准,地处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是宁夏畜牧养殖核心区和奶牛发展重点区,也是全国奶业优势产区和优质高端乳制品重要原料基地。
(二)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逐步实施和国家扶持奶产业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奶牛养殖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沙坡头区畜禽生产的一大突出特色。2016年,奶牛存栏2.2万头,2020年猛增到4.7万头,增长1.1倍,奶牛养殖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规模养殖发展速度空前高涨,规模奶牛场数量迅速增加,规模养殖水平明显提高,奶产量大幅增长,头均日产鲜奶及年产(305天)鲜奶分别由2015年的23.5公斤和7500公斤增加到目前的30.1公斤、9200公斤,分别增长了28.1%和22.7%。鲜奶中乳蛋白率3.2%-3.3%、乳脂率3.4%-3.7%、体细胞数<30万/ml、细菌数<20万/ml,品质达到或超过国内标准,已成为伊利、蒙牛、夏进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优质奶源基地。产奶量、鲜奶平均蛋白率、乳脂率等指标都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优质喂养技术实现新突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实行精细化喂养,根据牛的不同种群配比饲料,喂养实行了定量化、科学化、规范化,目前大型奶牛场都配套建设有大型玉米青贮池,辖区内30个规模奶牛养殖场(园区)配套建设青贮池24.6万立方米,形成“以草定畜”的理念,饲草面积逐年增加,建成全株青贮玉米种植基地19.4万亩,2020年共加工全株饲料29.3万吨,头均奶牛消耗6.2吨,实现了优质饲料喂养的新突破。一些奶牛场通过土地流转配套青贮玉米、苜蓿和黑麦草自有饲草料基地,青贮玉米均采用机械化收割,为草产业与奶产业紧密协同发展提供了保障,优质饲草的利用为提高奶产量,提高奶牛养殖经济效益提供了可靠保障。
(四)新型实用技术推广程度明显提高。围绕奶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实施全混合日粮饲喂、奶牛养殖节本增效、种养结合与优质生鲜乳生产体系研究与示范工作。规模养殖场奶牛良种率、机械挤奶率、青贮饲喂率均达到100%,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8%以上,奶牛建档立卡率达90%以上。推广奶牛矿物质舔砖、预混合饲料、“三贮一化”、全混合日粮饲喂和优质苜蓿加工调制技术,减少奶牛代谢性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推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奶牛场标准化养殖和节本增效技术,提高优质鲜奶比率,增加奶牛养殖收入。新型实用技术的推广增强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提升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三、促进奶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政策发力推进奶产业提质增效,养殖户生产积极性高涨。紧紧围绕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促进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牛场建设、贷款贴息、金融担保、土地政策、配套服务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奶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管理运行机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本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撬动银行贷款,吸引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奶牛养殖行业,解决奶牛养殖融资困难。推动建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对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用地、粪污收集、贮存、运输等方面加大资金支持,为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扶持奶产业发展,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使得奶产业发展大步向前。
(二)落实项目补贴政策增添扶持活力,彰显项目效果。2020年,共落实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项目补助资金2551.78万元;粮改饲项目补助资金960万元;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补助资金72万元;草畜产业节本增效科技示范项目专项资金12万元;依托自治区2020年性控冻精补贴项目,按每头1支每支补贴100元标准,补贴优质奶牛性控冻精1.7万支;组织技术人员对沙坡头区3家饲料生产企业、22家饲料经营网点开展了监督检查;在中等大型养殖企业开展消防安全演练排查,消除养殖安全隐患;疫情期间累计开具相关通行证明61份、办理绿色通行证56个、协调解决车辆运输问题50余次,满足养殖场(户)的饲料需求,防止出现“卖难”和“断供”现象;依托“高产优质苜蓿基地建设项目”,2020年新增种植优质紫花苜蓿1200亩,小黑麦3000余亩,依托“粮改饲”项目,加大优质牧草生产,有效提高优质饲草加工水平。通过项目补贴政策的兑现到位,为奶产业发展进一步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发展后劲。
(三)优势特色产业布局逐步形成,良繁体系进一步完善。按照扩量、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通过草畜产业节本增效、圈舍标准化、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饲养管理科学化应用技术推广,“粮改饲”项目的推动,有力地促进了奶牛优质牧草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引黄灌区北部沙漠边缘为主的核心区和以扬黄灌区沿线南部山脚为主的奶产业发展区,实现了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沙坡头区奶牛全部列入国家畜牧良补项目并实现全覆盖,建成牛人工授精站点13个,引进优质奶牛冻精6.5万支,改良奶牛1.5万头,受胎率达到90.8%,奶牛良种覆盖面100%。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培育优质奶牛种群,品种改良步伐加快,奶牛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夯实了奶业发展基础。
(四)龙头企业带动效果显著,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以辖区内最大的沐沙奶牛养殖企业为龙头,发展“龙头企业+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形成规模养殖,做大做强做精奶产业,切实提升了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以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园区为平台,以重大推广项目为抓手,实现标准化养殖、智能化管理,奶牛单产全面提高,苜蓿青贮技术取得突破,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88%以上,重点疫病免疫率基本实现100%,畜牧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培养和建立了一支集奶牛饲养技术服务、奶牛防疫以及奶牛育种乡土专家队伍,解决奶牛养殖关键环节技术瓶颈,切实改善饲养管理方式。加强对奶牛养殖户的分阶段、分层次培训,通过开展时效性较强的技术培训,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五)抓项目落实促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通过项目带动,加快从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生产高质量、高标准、高营养的牛奶,打造优质奶源基地地方名片。指导广大养殖户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有效控制饲养成本,切实提高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2020年,产奶牛头均盈利6880元,比2016年增长15.0%以上。依托奶牛养殖大县种养结合项目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实施,培育以种定养、以养促种、草畜配套的养殖新模式,探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好样板,科学设计治理路径,合理选择技术模式,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机制,逐渐构建起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绿色发展模式,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六)居民奶及奶制品支出增多,市场需求加大促奶产量增加。“十三五”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逐步升级换代,人均奶类消费量增势强劲,2016年,沙坡头区全体居民人均奶及奶制品消费8.4公斤,2020年增加到9.8公斤,增长16.7%,居民对奶及奶制品需求的强力增长带动了奶产量的迅速提高,促进了奶产业的飞速发展。
四、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产业扶持政策欠缺。规模养殖场、园区建设和改造用地紧缺,加之自然资源部门审批土地门槛设置偏高,致使奶产业发展用地不足,因环境整治拆掉的部分养殖场要求政府给批点养殖建设用地困难大,沙坡头自然保护区内拆掉的康圣佳华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至今没有着落,随着主要畜禽养殖量的增加,优质牧草、全株青贮玉米等原料供应日趋紧张;沙坡头区近年新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场较多,地方政府缺乏对草畜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有些奶牛养殖企业选择到中宁、吴忠等地养殖奶牛。
(二)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化养殖水平程度不够高。规模养殖场补栏缺资金,银行贷款受资产担保等因素制约,融资困难,一些政策性资金补助投入有限,且多在年底兑现,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养殖场、养殖园区大多以户为主,人畜混居,自主经营的传统意义上的庭院式养殖还较普遍,养殖场虽规模较大,但从养殖管理、设施条件、市场对接等方面仍离标准化养殖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有些养殖场场房、机器设备等设施陈旧落后,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奶牛养殖供求关系失衡,市场冲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奶产业的发展步伐。牛奶一般都是由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垄断,奶牛养殖户只有被动式接受价格低点,由于牛奶的保存时间短、不易长途运输,使得整个产业链条周期性较长,特别是超过收购限制的牛奶在散卖市场上的消纳能力有限,奶价也呈现腰斩式下降,多重因素影响之下,有时候迫使奶农不得不“倒奶”自保,被动淘汰奶牛,使得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降低,造成供求关系失衡;自三聚氰胺事件出现以来,一段时期,外国奶在市场上受到热烈追捧,导致国产奶一度消费低迷,国人更是对国产奶“谈奶色变”,滞销现象时常出现,奶牛生产出现短期滑坡,生产步履维艰,养殖户压力加大。
(四)牛奶价格季节性不稳定时隐时现,疫病防控任务艰巨。饲料原料、饲草料价格,人工工资等成本的上升导致养殖成本上升,加之奶牛养殖面临着疫病、使用胎次周期短、淘汰数量多、奶产量低等多重考验,市场预期很难确定;动物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病成为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重大风险,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口蹄疫以及其他疫病对奶牛养殖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养殖区域的日益集中,人员、畜禽流动日益频繁,疫病防控工作风险不断加剧。
五、促进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积极出台各类扶持政策,开辟各种融资渠道,为养殖业发展增添动力。优先考虑拉动作用较强的大中型龙头企业加快养殖场建设,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养殖业主导产品群。建议政府建立养殖业用地的保障机制,对征占用天然草地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制定相应的补偿标准,建设高标准乳品加工企业,确保奶农利益。当前,养殖户对出台更多的奶牛养殖方面相关优惠政策渴望度非常高, 希望尽快出台扶持奶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推动奶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加大财政资金对奶牛养殖的扶持力度,在资金信贷优惠方面,希望引导撬动银行贷款扶持奶产业发展,方便广大养殖户贷款养殖奶牛,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抢抓中卫市“一带两廊”发展规划,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扶优扶强,发展种草养畜,走减少养殖主体、组织化程度高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之路,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抓住沙坡头区饲草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广“三贮一化”加工调制技术,加快建设饲草配送中心,全面提升当地奶牛养殖的规模、水平和效益。
(三)加快品种改良推动,提高生鲜乳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源头抓起,以奶牛的品种质量关环节为出发点,选择产奶量高的奶牛,确保奶牛群体质量。制定奶牛配种改良管理办法,严把奶牛冻精质量关,推广高产奶牛冻精授精技术,最大化的防止近亲繁殖的现象发生;加快奶产业转型升级,从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产业链条的上游为出发点,生产高质量、高标准、高营养的牛奶,加快本地牛奶品牌优势的建立,打造区域优势高端奶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四)降低饲养成本,切实抓好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保证产奶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有效节省饲料成本,既能满足奶牛日常生产能量的需要,又不造成饲料资源的浪费,同时调整牛群结构,减少干奶牛的数量,加大泌乳牛在牛群结构中的比例,切实提高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切实加强沙坡头区、乡镇、村三级防疫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强制防疫工作,认真落实补免制度,防疫过后及时进行抗体检测,凡抗体水平不达标的一律进行二次强制免疫,确保防疫密度和防疫质量,加强疫情监测,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实现疫情监测全覆盖,完善疫情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保障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