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数据开放

“十三五”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稳步上升

2021-03-26 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卫调查队
字号: | 打印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十三五”期间,中卫全面落实多项利民惠民政策,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消费内生动力增强,消费升级态势明显,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一、城乡居民消费特点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差距不断缩小。

“十三五”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卫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稳步提升。中卫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16747元增长到2019年的20018元,年均增长4.6%,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人均消费性支出减少到18101元,下降9.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7676.4元增长到2020年的10553.9元,年均增长6.6%。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中卫城乡消费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逐渐缩小。“十三五”期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速6.6%,快于城镇居民5个百分点,除2016年城镇消费增速略快于农村外,其他年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分别高于城镇居民4.1%、6.7%、1.9%和3.3%。从消费结构分析,2015年城镇与农村居民分项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差距在0.2-4个百分点之间,2020年城镇与农村居民分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差距缩小在0.2-2.2个百分点内。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更加均衡。

1.生存性消费支出比重下降。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中用于解决“吃穿住”的生存性消费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卫城镇居民的食品烟酒和衣着、居住支出占比比2015年上升0.6个百分点,2019年中卫城镇居民的食品烟酒和衣着、居住支出占比比2015年下降3.3个百分点;2020年中卫农村居民的食品烟酒和衣着、居住支出占比比2015年下降1.0个百分点。 


表1  “十三五”以来中卫城乡居民人均食品烟酒、衣着消费变化情况


    2.交通通信消费快速增长。随着交通通信网络不断完善、质量提升,城乡居民交通通讯工具更新换代也日趋频繁。2020年,中卫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2963元,较2015年增加782元,年均增长6.3%,2020年,中卫市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1538元,较2015年增加587元,年均增长10.1%.

3.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持续增长。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消费需求层次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精神文化的享受,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卫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639元,较2015年减少705元,2019年中卫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540元,较2015年增加195元,年均增长2.0%;2020年,中卫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157元,较2015年增加229元,年均增长4.5%.

4.医疗保健消费较快增长。随着居民保健、养生意识的增强,居民用于保健器具、保健用品、营养食品、休闲健身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增加。2020年,中卫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737元,较2015年增加287元,年均增长3.7%,2020年,中卫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464元,较2015年增加495元,年均增长8.6%。

二、制约中卫城乡居明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十三五”时期中卫居民消费的快速发展为“十四五”居民消费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还要清醒认识到,今后中卫居民消费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差距和问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制约居民消费水平整体提升。

收入直接决定居民购买力的高低,城乡之间较大的收入差距制约着整体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十三五”以来,中卫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减,但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差距仍在扩大,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差距由2015年的13602元扩大为2020年的18356元。

(二)惠民政策拉动居民增收力度减弱,增收动能亟待加强。

中卫城乡居民收入主要来自于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两项收入对政策性增资依赖性较高。当前居民养老金标准虽逐年上调,但上调幅度有所趋缓,各项补贴标准也趋于稳定,居民增收的政策性效应趋于弱化。随着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持续出台惠民政策难度较大,在已有政策标准没有较大提升的情况下,难以支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张,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压力加大。

(三)低收入群体消费制约总体消费增长。

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主要是食品、水、电、燃料、房租、子女教育等必要性支出,而其他发展类消费支出有限,制约了全体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

(四)传统消费观念制约消费扩展。

中卫居民“先储蓄,再消费"的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的消费增长。人们习惯于保守性消费、“预后”性消费,不愿“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同时,受自给性消费观念影响,很多居民不习惯享受专业化服务,也使服务性消费难以快速扩展。

三、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建议

(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为居民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稳定增长是居民持续增收的坚实基础。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如何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要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条主线贯穿始终,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为居民持续增收提供良好基础。

(二)完善民生保障,多渠道拓宽居民增收渠道。

发展社会经济同时,出台和实施更多惠民举措,以增加民生福祉为根本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于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努力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二是打造更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在基本养老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质量和水平,建立完善养老和扶幼助难机制体制,巩固脱贫成果,提升社保保障力度。三是拓宽投资渠道,强化金融市场风险引导,加强对投资理财渠道监管和规范,使群众有能力有信心利用理财增加财产性收入。四是要加强对房价和物价宏观调控,防止价格过快增长透支居民消费能力;稳定和保障农产品和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健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防止高物价缩减居民实际增收水平。

(三)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快补齐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互联互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户宅基地、农民承包地等土地资源,以发展产业来带动各类农村资源,推动农村更快发展,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继续推进消费供给侧改革。

引导消费品生产企业更加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推进消费供给侧改革。加快提档升级实物消费,提升居民吃穿用的消费品质;提质扩容服务消费,发展壮大旅游消费,创新提升文化消费;培育新兴消费热点,挖掘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消费潜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