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中卫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83.4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17.5元,增长12.0%,增速较一季度下降3.0个百分点,增速与石嘴山市并列五市第三,较全区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
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从收入结构来看,四大项收入呈“二升二降”态势。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4.8%和28.7%,其次是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分别下降0.4%和4.7%。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仍然为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53.4%,转移净收入占比为17.9%,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占比分别为26.6%和2.1%。
(一)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
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089.6元,同比增长14.8%,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3.4%。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平均工资水平上涨,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经营带动大量农业务工,带动农村居民务工收入增加。
(二)经营净收入效益小幅下滑。
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1536.8元,同比下降0.4%,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的26.6%。其中:人均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823.4元,同比下降6.1%;人均第二产业经营净收入121.2元,同比下降20.0%;人均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592.3元,同比增长15.2%。上半年主要以生产投入为主,生产性费用支出较大。另外农资及雇工费用上涨,导致一产经营净收入为负。
(三)财产净收入下降幅度较大。
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19.4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7%,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2.1%。财产性收入基数低,比重小,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不大。
(四)转移净收入快速增长。
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达1037.6元,同比增加231.1元,增长28.7%。其中,人均转移性收入1261.3元,同比增长6.8%;转移性支出223.7元,同比下降40.2%。养老金、离退休金标准不断提高,社会救济、报销医疗费等政策性生活补贴标准的提标扩面共同拉动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持续上涨。
二、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因素
(一)农村居民自身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欠缺因素。
农村居民的文化、科技、管理及其技能方面的素质还比较低,尤其是文化知识水平偏低,致使农村居民接受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也比较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也很困难,有技能的农民工找工作简单并且工资高,没有技能的农民工应聘岗位竞争性弱且工资明显较低,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
(二)农业生产依然以粗放型农业经营模式为主,制约了经济效益提高。
中卫市大部分地区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劳动力、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这种粗放简作的农业经营方式,只能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方式来增加收益不仅会浪费有限的农业资源,同时农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尤其“打工+种粮”这种以工为主的工农兼顾低效家庭经济模式日益成为“主流”,导致“空心村”,“撂荒地”的大量出现,造成极大的浪费。
三、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
调整农村办学方向,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技术教育,把单纯的升学教育转移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把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逐步调整到基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方向上来,最大限度的遏制有文化、无技术的新“科盲”的产生。大力培养农村大、中专生,为农村输送更多“下得去、留的住、用的上”永久性农民技术人才。加强农村居民的技能培训。根据农民的意愿、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和输入地企业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逐步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民就业相衔接的机制。
(二)摒弃粗放型农业经营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及资源与环境相约束的背景下,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是大势所趋,现代农业的基础在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发展规模型农业。首先要把土地集中起来,通过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土地入股、托管等适度规模经营。采取综合种养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今后主要靠谁来种地?不再是传统的个体农民,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要积极鼓励种粮大户和紧密型农业合作组织发展,依靠和发动市场主体,探索农业立体化、综合化、高效化种养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机械化。没有机械化的大发展,就没有规模化的大生产。重点推广机种机收、机耕机播等全程机械化服务模式;协调推进农业产业各环节机械化,实现农作物综合机械化。
(三)发展融合型农业。
跨界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只停留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其实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有多重功能和价值,比如植物开花期间可以观赏,结果期间可以采摘,初级农产品加工后可以走向更大市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