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数据开放

筚路蓝缕启山林 栉风沐雨砥砺行

——建党百年中卫居民生活消费变迁

2021-11-04 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卫调查队
字号: | 打印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栉风沐雨,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卫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

回眸百年,中卫地区城乡居民消费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投向从吃饱、穿暖转向营养、健康、时尚方面,并向高档的日用家电消费品和文化娱乐品方面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卫地区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温饱消费已逐步升级为小康型消费。2004年中卫撤县设市,随着全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全市工农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市场上吃、穿、用各类商品供应充足。不论是工业品还是农副产品,商品品种更加丰富多彩,质量档次明显提高,极大地满足了居民消费。商品丰富多样,市内世和新天地、新华百货、朝阳百货、全民创业城、四季鲜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宁枸杞国际交易中心、海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商贸综合体,使得居民的购物场所有了很大地改善,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8年的0.27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0.68亿元,2004年达到12.21亿元,2020年达到128.2亿元,是1958年的474倍,年均增长10.4%;是1978年的189倍,年均增长13.3%;是2004年的8倍,年均增长13.8%。

中卫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4年的5202.0元提高到2020年的18100.8元,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4年的2146元提高到2020年的10553.9元,年均增长10.5%。随着经济发展,中卫市大众消费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智能型、健康环保型、发展享受型转变,消费者选购商品不仅注重商品价格,而且更重视商品的质量、性能、科技含量、环保节能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消费更显个性化、理性化。

一、衣:从保暖到时尚个性化

服装是一种时代的标志,也是一幅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建国初期,买布靠布票,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生活水平制约居民的消费选择,服装店也少之又少,人们着装基本上不追求差异,一片蓝色的海洋成为主色调。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丰富,城乡居民衣着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档次不断提升,更加注重时尚元素和品牌意识,衣着消费趋向中高档,注重美观、舒适,追求时尚和个性,人们根据自己的身材、气质、喜好选购服装,购买成衣成为消费主流。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由2004年的572.3元增加到2020年的1615.4元,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由140.4元增加到662.1元,年均分别增长6.7%和10.2%。

二、食:从吃饱到营养均衡化

民以食为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建国以前,人们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在建国时期,饮食虽有所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改革开放初期,在饮食方面,大部分家庭注重的仍然是温饱。改革开放后期,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在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标准上都发生较大变化,由吃饱到追求吃好,越来越讲究食物的搭配、营养、美味和方便。城市居民食品消费以健康营养为理念,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更为广大居民家庭所重视,一些价格较高的滋补食品也在居民的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饮食消费向社会化发展,在外就餐成为经常性消费支出。人们就餐的选择也显著多样化,可以在家自己做饭、餐馆就餐、网络订餐等。除了一日三餐,水果、牛奶、零食、绿色健康食品都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选择。人均食品类消费支出城镇居民由2004年的1647.3元增加到2020年的3238.0元,农村居民由2004年的755.1元增加到2020年的2324.1元,年均分别增长4.3%和7.3%。

三、住:从陋室到设施方便

在居住条件上,建国时期,人们生活居住条件简陋,居民住宅面积小、设施少。改革开放前,居民住房主要以茅草屋、土坯房为主,大多数家庭使用旱厕,做饭用柴草和枯树枝。2004年中卫撤县设市后,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古人憧憬的“大庇天下寒士俱观颜”的梦想也正在一步步实现。居民家庭都是自有厕所、浴室,使用管道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为主要炊用能源。人均居住面积大了,居住环境更好了,家用电器多了,设施更完备了。2020年,中卫城镇居民现有住房人均建筑面积由2004年的24.2平方米增加到3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4年的21.1平方米增加到32.3平方米。居住支出方面,城镇居民由2004年的577元增加到2020年的3580元,农村居民由2004年的404元增加到2020年的1142元,年均分别增长12.1%和6.6%。

四、行:从落后到便捷现代

旧中国,民生凋敝,中卫地区城乡道路建设落后,交通资源有限,人们外出主要靠步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和畜力车。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道路建设开始起步,畜力车逐渐退出历史,交通工具多样化。中卫城市公交路线增多,银西高铁通车,出租车招手就停,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居民出行的方便程度和舒适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开着私家车上班或打个车出门已经习以为常,摩托车和电动车也已快速进入居民家庭,家用汽车由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变为现实。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家用汽车由2004年每百户拥有1辆增加到45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量由无增加到2020年的34辆;摩托车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量由2004年的32辆下降至2020年的20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量由2004年的64辆减少到2020年的60辆;助力车从无到有,2020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量118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量82辆。

五、娱:从单调到丰富多彩

旧中国贫穷积弱,人们饱受欺凌,教育、文化事业落后。改革开放前,人们没有钱也没有条件来进行娱乐活动,生活单调,娱乐休闲方式为听收音机。改革开放40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与科技巨大变革,许多新鲜时尚、前所未有的休闲方式涌现出来。青年人通过电影、网络、KTV、健身房、迪厅、酒吧,释放情绪、缓解压力。老年人通过电视、茶馆、钓鱼、广场舞、棋牌室等修身养性、品味人生。2004年前,上网大多要到网吧,2020年,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网上冲浪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居民在物质消费基本满足后,对精神文化的消费日益多样化。全市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由2004年的782.1元增加到2020年的1638.6元,农村居民由2004年的267.5元增加到2020年的1156.6元,年均分别增长4.7%和9.5%。

六、讯:从单一到迅速科技化

旧中国,人们与远方亲友常用的联系方式靠书信。由于交通工具落后,邮递员大都是步行送信,一封信从寄出到收信人收到,个把星期甚至十天半月很常见,有急事发电报,但属于奢侈消费。改革开放特别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了很多人向往的生活标志。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广大群众对高科技电子信息类商品需求不断增加,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讯器材类,以及计算机、数字彩电等家电电子商品不断走俏。通信、信息消费进一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随着移动支付普及、微信语音聊天和视频功能带来的社交便利,手机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城镇居民家用电脑由2004年的每百户拥用16台增加到2020年的65台,移动电话由117部增加到2020年的256部;农村家用电脑由2004年的每百户拥有15台增加到2020年的22台,移动电话由94部增加到2020年的275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