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数据开放

前三季度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

2021-11-09 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卫调查队
字号: | 打印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前三季度,中卫市畜牧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猪、牛、羊存栏全面增长,家禽存出栏下降。生猪价格快速下跌,牛羊禽价格稳中有升,畜牧业养殖结构有所改善,总体生产运行稳中向好。

一、主要畜禽生产形势 

(一)生猪生产形势。

1.存出栏呈现双增长趋势。三季度末生猪存栏28.4万头,同比增长0.3%,前三季度出栏生猪32.9万头,同比增长23.7%。随着生猪价格下降,效益下滑,生产形势滑坡,一些养殖户压栏增多导致存栏增加出栏加码。

2.生猪价格直线下降。一季度生猪平均收购价格34.1元/公斤,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为19.2元/公斤,同比下降31.0%;三季度为14.1元/公斤,同比下降60.0%。呈现直线下降趋势。

3.价格跌破成本线养殖效益下滑。一季度猪粮比为11.1:1,自繁自育养殖户成本价为19元,到三季度猪粮比下降到4.7:1,自繁自育养殖户成本价为17元/公斤,生猪产出每公斤亏损约4元,养殖效益快速下降,养殖利润严重缩水。

4.影响生猪生产的因素分析。随着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刺激,能繁母猪存栏快速增长,生猪产能迅速恢复。从2019年下半年以来,生猪价格“涨”声不断,养猪形势看好,价格连涨,效益显著上升,养殖户扩产意愿强烈,从2019年4季度到2020年4季度,能繁母猪存栏连续五个季度呈现25.0%以上的高速增长,产能恢复迅速,市场供应增多。另外生猪存栏增加过快,市场供大于求,2019年1季度生猪存栏为19.4万头,到2021年1季度大幅增至32.1万头,生猪存栏创历史最高峰,养猪产能达到最高极限,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是生猪生产较长时期高速增长引发的必然结果。从今年二季度开始生猪价格开始走低,一路下滑,市场销售不景气,由于生猪价格持续低迷,部分中小散养户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担忧生猪价格还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顶不住压力,急于出栏以回笼资金,从而缓解亏损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市场出现抛售现象,致使生猪价格整体呈现下跌走势。

(二)牛生产形势。

1.牛存栏快速增长,出栏明显下降。三季度末牛存栏30.1万头,同比增长32.3%,前三季度出栏活牛7.5万头,同比增长8.8%。今年以来,牛肉价格稳中有增,效益明显,激发了奶牛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存栏快速增长,出栏稳步增加。

2.活牛及牛奶收购价格平稳。前三季度肉牛毛重价格维持在34元/公斤,均价同比增长20.0%。淘汰奶牛价格保持在25元/公斤左右,牛奶平均收购价格一直稳定在4.0元/公斤,价格波动不大,主要受养殖成本增加影响助推牛奶价格上涨。

3.养殖效益稳定增加。据测算,每头牛平均盈利2300元,饲养一头基础母牛一年盈利2000元左右,养殖效益较好;奶价稳定在盈亏线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持续增长,牛奶平均收购价格较3.5元/公斤的保本价,有较大盈利空间。

4.影响牛生产的因素分析。一是随着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对牛肉的消费日益增强,需求呈持续较快增长态势,推动价格上涨。加之养牛享受的国家扶持政策较多,如规模化设施改造、粮改饲、冻精、良种补贴等,养殖户积极性高。二是养牛效益基本稳定。相对其它畜种疫病少,规模化程度高,易于管理。牛肉和牛奶价格基本保持稳中趋升态势,没有大起大落现象,盈利空间相对较大。三是成本上升因素影响。沙坡头区青储玉米从8月底开收价格0.58元/公斤上涨至9月初0.61元/公斤,同比上涨36.4%,由于饲料价格的明显上涨,加上产业链中运输和能源消耗等许多环节的成本大幅增加,另外今年人工工资较去年增加300-500元/月.人,各项费用上涨带动了肉及奶价格的增长。

(三)羊生产形势。

1.羊存栏明显增长出栏微降。三季度末羊存栏110.7万只,同比增长9.5%,前三季度羊出栏64.5万只,同比下降0.5%。随着生产形势的恢复,效益的好转,人们对羊的养殖信心增强,羊只存量有所增多,存栏日趋回暖。

2.活羊收购价格稳中略升。活羊价格从一季度的26元/公斤左右上涨到三季度的31元/公斤左右,增长19.2%,价格稳步攀升。

3.养羊效益稳中有升。受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养羊效益有所上升,盈利空间有所释放。

4.影响羊生产的因素分析。今年以来,虽然川区羊养殖受到放养限制影响,数量有所减少,但山区居民由于就业门路窄,养殖空闲地相对宽敞,养殖数量增加较多,导致羊存栏增加。

(四)家禽生产形势。

1.家禽存栏大幅下降出栏略降。三季度末家禽存栏347万只,同比下降16.6%,前三季度出栏181.7万只,同比下降1.8%。由于一、二季度养殖效益大幅下滑,养殖户亏损严重,出栏较多,在淘汰了一部分产能后,三季度养殖户恐慌情绪有所缓和,抛售现象趋于缓和,生产形势日渐平稳。

2.禽、蛋价格走势。一季度鸡蛋平均出售价格8.2元/公斤,同比上涨20.7%。二季度为8.3元/公斤,同比上涨42.0%。三季度上涨到9.5元/公斤,同比上涨31.8%。价格涨幅较快。

3.养殖效益分析。前三季度生产每公斤鸡蛋的成本约为8.2元/公斤,一、二季度每公斤鸡蛋产出约亏损0.6元,三季度扭亏为盈,约盈利1.2元左右,养殖效益显著上升,养殖户信心有所提升。

4.影响家禽生产的因素分析。一是从2019年到2020年两年价格连续下跌后,整体行情不稳定,部分养殖户上年四季度蛋鸡出售量猛增,导致供需失衡,致使后期禽、蛋需求有所增加,引发价格上涨。二是成本上升推动价格上涨。养殖用主要原料的玉米收购价格大幅增长,导致各种混合饲料价格相应上涨,玉米价格一、二季度均价保持在3元/公斤,三季度略有下降,但涨幅一直高达20.0%以上,豆粕均价4.1元/公斤,麸皮均价2.3元/公斤,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带动禽、蛋价格迅速上涨。三是季节因素影响,因7-8月天气炎热,鸡蛋产蛋率较前期有所减少,供应量下降导致鸡蛋价格有所上涨,加上进入鸡蛋需求旺季,食品厂中秋备货和终端零售需求增加带动禽、蛋价格上涨。

二、当前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户补栏谨慎。

虽然2020年生猪市场供应短缺使得家禽替代作用凸显,但在家禽市场供应依然过剩的背景下,家禽养殖整体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一般而言,二季度是传统家禽补栏旺季,但今年饲料成本较去年上涨近三成的情况下,养殖户补栏行为受利润直接影响较大,补栏保持谨慎态度。

(二)养殖业“融资难”。

由于养殖业风险较高,银行放贷谨慎,环保要求严格,大型企业购建环保基础设施资金压力较大,贷款额度较低,贷款审批时间长,加之畜禽养殖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企业的土地一般是流转租赁的没有产权,融资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措施,融资难成为制约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散户养殖品种单一。

散户养殖主要以农村农户为主,他们地处偏远山区,畜牧养殖方法不够科学先进,养殖环境简陋,资金力量薄弱,防治疫病能力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无力扩大养殖规模的现象较为常见,养殖周期长,养殖效益偏低。

(四)养殖生产成本上升。

今年以来,养殖用饲料短缺、价格上涨,造成畜牧业养殖成本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养殖厂防疫意识提升,不断更新消毒设备,提高消毒频率,增加进场隔离时间,防疫和人工成本与日俱增,对畜牧业生产产生一定影响。

(五)整体养殖风险加大。

市场行情不稳定,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不够健全,养殖户难以及时把握价格变动规律,养殖效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不利于形成稳定的生产预期和消费预期,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主要由养殖环节来承担。

(六)产品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缺乏高效的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产业体系不够完善,畜产品加工企业仅以屠宰为主,名牌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紧密,外向度低。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增加支持畜牧养殖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总量,采取建立投融资平台、信贷资金支持、市场主体投入、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产业基金、完善农业保险等多元化的投融资新模式,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应,全力推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支持金融机构拓宽抵押品范围,探索将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纳入抵押贷款范围,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让银行将更多信贷资源向养殖产业倾斜。

(三)引导科学养殖。

随着养殖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资源也不断向大型养殖场集中,农村中小型养殖户和散户的养殖规模在缩小,建议合理布局中小型养殖场,辐射周边农户,促进畜禽养殖区域合理健康地发展规划。 

(四)强化畜产品精深加工。

积极引进具备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能力的龙头企业入驻,通过自建、联建、订单、协议等方式,建立稳定的生产、加工、销售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在延链、深加工中提升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五)增强风险意识。

统筹做好疫病防控和预警工作,在购买专门消毒设备、消毒用品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推广质优价廉的疫苗药品并加大补贴力度,安排专业人员提供现场指导,及时防控,杜绝疏漏,增强疫病防控信心,努力消除养殖户后顾之忧。

(六)提高畜牧业产业组织化水平。

促进养殖环节和加工环节建立产销合作机制,发展订单养殖和合同生产,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水平。通过互联网开展畜牧业生产全过程展示、“点对点”销售,鼓励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开展农超、农社对接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开拓销售市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