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粮食“稳面积保产量”成效突出
(一)“稳面积”扛起粮食安全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切实守好耕地保护红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虽有所下降,但在2014年后基本保持稳定,始终稳定在12万公顷以上,在五市中仅次于固原、吴忠,排在第三位,“稳面积”任务成效显著,有力扛起粮食安全责任。
图1 中卫市十八大以来粮食播种面积走势图
(二)“保产量”筑牢粮食“压舱石”作用。
中卫市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坚持不懈向科技要产出、要效益,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年来,面对特色农业、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的不利局面,通过单产水平的提升,保证了粮食总产始终保持在65万吨以上,很好得完成了保产量任务,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中卫贡献”。
图2 中卫市十八大以来粮食产量走势图
(三)“提单产”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中卫市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低质农田改良和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农业技术手段进一步涵养土地、培肥地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持续提升耕地质量,有效促进良田生“金”长“银”。同时通过推广绿色高产品种,配套机械深松、秸秆还田、激光平地、增施有机肥、精量穴直播、节水控灌、利用飞防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真正落实“藏粮于技”,助力群众端牢“饭碗”。十年来,粮食单产稳步提升,由2012年的4313.36公斤/公顷,增加到2021年的5271.93公斤/公顷,增长22.2%。其中,2019年单产最高,达到5536.88公斤/公顷,2020年、2021年受旱灾影响,单产有所下降。
图3 中卫市十八大以来粮食单产走势图
二、十八大以来粮食生产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一)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坚持把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举措,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扬黄灌区引水、引黄灌区节水”的思路,在引黄灌区推广激光平地及滴灌喷灌高效节水技术,在扬黄灌区推广膜下滴灌、喷灌、滴灌等节灌技术,夯实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大力实施以机深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为重点的“沃土工程”,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截止2021年底,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达13.86万公顷。农田水利的改善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完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增强了农作物抵御旱涝灾害能力,确保粮食高产稳产。
(三)机械化程度全面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依托农机购置补贴、农机综合保险、农机免费管理等政策,培育粮食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44个,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3.79万千瓦。全市农作物农机化耕、种、收综合水平达80.16%,其中机耕作业水平达到93.3%,机播水平达到81.5%,机收作业水平为61.3%。沙坡头区和中宁县已成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粮食产业化发展生力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卫市通过推进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共扶持培育农民合作社1401家、家庭农场1056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56万公顷。为有效遏制“非粮化”倾向,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壮大种粮主体。一是加大国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力度,实现所有粮食生产主体的补贴全覆盖;二是在马铃薯产业的原种发放、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补贴,累计补贴金额12亿元;三是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对粮食作物保险进行“提标、扩面、增品”,小麦、水稻、玉米等纳入政策性农业补贴险种,财政给予保费补贴。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
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不富余”的劳动力也一起转移,部分留守人员劳动力比较薄弱;受市场影响肥料、种子、农药等农资涨幅过快,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价格上涨不能冲抵种植成本增加带来的影响,与外出打工相比传统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农民获利较小,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稳定粮食生产冲突性仍然存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压力较大。
在大粮食观的发展背景下,既要保障蔬菜、肉、蛋、奶市场供应比例,又要稳定粮食种植面,还要种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有限的耕地面积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压力较大,履行指导种植业结构调整职责有差距,存在“人畜争粮”现象,影响口粮安全。一是粮食种植结构不平衡。玉米占总产量的75%,主要口粮小麦、水稻分别仅占总产量的3%和5%。随着玉米价格上涨,受比较经济效益影响,种植结构不平衡的趋势将进一步扩大。二是供需矛盾较为突出。2020年主要口粮小麦、水稻的需求量分别在12万吨和9.5万吨,小麦、水稻生产量分别占需求量的17.5%和42.1%。82.5%的小麦和57.9%的水稻需从其他省市购入,口粮对外依存度高;结构不平衡和供需矛盾突出是影响我市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责任重大。
(三)旱作面积较大,粮食产能低下。
中卫市粮食播种面积12.6万公顷左右,其中海原县粮食播种面积7.3万公顷左右,占比近60%,而海原县80%的耕地处在旱作农业地区,粮食生长所需水分全部来源于自然降水,水肥供应不足,严重限制粮食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如2021年遇到大旱天气,粮食减产严重,旱情严重区域粮食减产达30-50%。
(四)缺乏主导优势品种。
随着玉米种业的迅速发展,新品种审定量逐年增加,市场上流通的品种更新速度加快,近年来品种问题在生产中较为突出,玉米品种“多乱杂”现象严重,缺乏优势主导品种。全市每年平均种植的玉米品种达20多个,品种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产量提升。
四、意见建议
(一)扩增种粮补贴政策范围,调动种粮积极性。
探索新的补贴机制,加大对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的补贴力度,及时兑付各类补助资金,千方百计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在严格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补贴政策适当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倾斜,发挥规模化经营连片种植的集约化优势,有效降低生产投入成本,进一步增加粮食生产效益。使种粮补贴真正发挥促进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出的作用。同时争取制定出台粮食种植完全成本保险,减少种粮农户后顾之忧。
(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因地制宜、市场需求的原则,引导农民科学合理调整粮食种植结构,适当扩大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确保我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同时积极开展生产技术指导、知识讲座等,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三)扩大种植规模,规范种植管理。
大力培育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尤其是重点培养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合作组织,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或托管土地,不断扩大粮食规模化种植程度,实现农业生产由分散型向规模型的转变,也可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缺失问题。同时引导农户转变种粮观念,按照作物不同生育期生长特点进行规范种植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四)加大供水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按照以水定产的原则,加大对中部干旱带地区大型骨干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峡门水库和桃山水库供水工程进行扩容改造,铺设引、输、配水管线等,解决香山、兴仁、徐套、喊叫水缺水问题,提高耕地基础条件。大力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川济山,在川区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节约用水指标,弥补山区耕地面积大缺水的劣势,大力推广旱作农业,保证现有耕地面积不减,粮食产量不降。
(五)推广优新技术,突出品种优势。
不断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在粮食作物关键生育期和重要技术实施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以现场会、实地观摩、现场问答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广优新技术和优势品种,突出技术和品种优势,不断提高粮食产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