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市委、市政府紧扣中央、自治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全年粮食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一、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总体来看,今年整体气候条件有利于粮食生产,中卫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亩产、总产均实现增长。粮食播种面积191.38万亩,综合单产360公斤/亩,总产68.8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4%、2.3%、2.7%。
中卫市2021-2022年粮食面积产量数据对比表
单位:亩、公斤、吨
二、粮食生产特点
(一)小麦产量大幅增长。
2022年中卫市小麦播种面积17.07万亩,同比增长48.7%。小麦面积增加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按照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22年全区扩大春小麦种植实施方案》,中卫市从保障种植用地、强化技术指导、发放种植补贴等几方面落实扩种春小麦目标任务,有效调动了农户积极性。产量方面,受土壤墒情好于往年、山区灌溉面积扩大、病虫害发生较轻等有利因素影响,小麦单产水平达到175公斤/亩,同比增长8.1%。在面积单产双增的作用下,小麦总产达到2.98万吨的历史高位,同比大幅增长60.8%。
(二)中稻面积继续缩减。
2022年中卫市中稻播种面积4.69万亩,同比下降19.4%。受比较效益低、生产劳动投入大等因素影响,中稻种植面积继续缩减。产量方面,受供水条件影响和产业结构调整,水稻集中种植在河滩地和低洼盐碱地,基础地力较差,大大影响了水稻产量提升,叠加水稻生长后期高温干旱天气导致有效分蘖下降,水稻最终单产为595公斤/亩,同比小幅下降1.6%。受面积单产双降影响,水稻最终总产2.79万吨,同比下降20.6%。
(三)玉米产量持平略增。
2022年中卫市玉米播种面积96.64万亩,同比下降5.8%。一方面,玉米面积受到小麦、大豆等面积增加的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中卫市畜牧业发展势头迅猛,对青贮饲料的需求持续增加,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了青贮玉米种植比重。产量方面,今年扬黄灌区及库井灌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持续稳增,中后期气温条件好、高产品种比重进一步提升、田间管理措施及时,使得玉米单产达到549公斤/亩,同比增长6.2%。在单产水平提高的作用下,玉米总产有效抵御了面积下降的不利影响,达到53.09万吨,同比持平略增0.1%。
(四)马铃薯产量逆势增长。
2022年中卫市马铃薯播种面积30.54万亩,同比下降12.6%。一是受小麦大面积扩种影响;二是主要种植区关庄乡进行梯田改造,部分耕地因要进行改造未种植。产量方面,今年马铃薯未受到旱情影响,且主要在深山内种植,为多年休耕土地,气温相对较低,适宜马铃薯生长,有效促进马铃薯增产,使得马铃薯单产水平达到210公斤/亩,同比增长16.7%,在单产增幅较高的前提下,最终总产同比增长2.0%,达到6.41万吨。
(五)大豆面积猛增。
2022年中卫市大豆播种面积在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政策引导下,猛增到7.76万亩,同比大幅增长24.2倍。产量方面,大豆单产受复合种植田间经验不足、配套机械不健全、病虫害防治及除草技术要求高等因素影响,单产水平下降21.5%,为95公斤/亩。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一)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弱。
中卫市引黄灌溉面积不足耕地面积一半,一半以上粮食作物种植在山区,近年来山区粮食作物频繁遭受旱灾严重,部分扬黄灌区也因为灌溉设施不健全、水源不能及时到位而使作物受到影响。气候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依然较大,凸显了粮食生产基础薄弱,对提高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通过购买保险可以一定程度上转嫁受灾风险,但是农户购买粮食作物保险的意识依然较低,据调查,粮食作物投保率不足50%。
(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不平衡。
在大粮食观的发展背景下,既要保障蔬菜、肉、蛋、奶市场供应比例,又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还要种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有限的耕地面积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压力较大,存在“人畜争粮”“粮经争地”现象,小麦、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影响口粮安全。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面积比由2012年的24:29:47变为2022年的12:8:80,由较为均衡变成玉米“一家独大”。受此影响,2022年,玉米占粮食总产量的77.1%,主要口粮小麦、水稻分别仅占粮食总产量的4.3%和4.1%。
(三)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去冬今春以来,化肥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八成农户认为农资涨价拉高了综合种植成本。据典型调查显示,与2021年相比,认为2022年每亩土地的综合种植成本较2021年上涨超过300元的农户占33.79%,上涨200-300元的占26.71%,上涨100-200元的占14.38%,上涨不到100元的占4.79%。只有19.86%的农户认为2022年每亩地的综合种植成本与2021年持平或比2021年低。在影响种植成本上涨占比较多的因素中,化肥、农药、种子价格上涨占比最高,分别为23.85%、17.43%和17.03%,其次是农机服务费和土地灌溉费,分别占15.43%和14.23%。粮食生产成本的提高,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粮价上涨带来的收益。
四、对策建议
(一)提升农业基础保障能力。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中低产田改造提升,重点开展农田土地平整、排灌节水设施、土壤改良、输配电设施等田间工程,提升农业产出效率,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实施种质资源安全提升工程,支持供销集团、天瑞集团等企业开展育种和种业应用技术研究。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加强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制推广,拓展设施装备应用领域,加快推广配套作业机械。
(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强化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落实保障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扩大春小麦和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夏粮面积、规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探索麦后复种、麦套玉米等科学种植模式。加强农药、化肥用量监控,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严格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对种粮大户、普通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继续严格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保证粮食价格合理上浮,最大限度冲抵种植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同时,依托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引进、推广优质品种,落实综合配套技术,提高粮食总体产量,切实保障农户的权益,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