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肩抗社会大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为深入了解中卫市青年群体就业现状,中卫调查队对2022年1-11月劳动力调查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卫市青年群体(16-29岁)就业总体趋于平稳,但仍存在工作保障力度不足、就业人员预期过高、找工作渠道较窄、受新冠疫情冲击等问题。
一、青年群体就业总体情况
根据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1-11月,中卫市青年劳动参与率为48.1%,青年就业人口比为44.5%,总体成平稳态势。其中,25-29岁青年就业意愿最强,劳动参与率为78.8%,就业人口比为74.4%。
二、青年群体就业特点
(一)青年群体找工作更倾向第三产业。
调查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人口占比为20.1%,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口多为技校毕业生,工业企业定向培养或直接接收,就业人口占比为28.7%;第三产业成为吸纳青年群体就业的主力占比为51.2%,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等行业的人数较多,此类工作岗位需求就业人口较多,岗位要求相对宽松。但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平台经济的成熟,青年群体就业选择更加追求自由与个性,催生了电商平台、分享经济等新业态,足不出户的就业方式逐渐兴起。同时青年群体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流量变现使其收入增加,被众多年轻劳动者所青睐,更多人开始从事商品交易、外卖、快递、网约车等互联网业务类别,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为4.0%,随着找工作平台数量的增加,青年群体寻找工作更加方便。
(二)青年就业人口学历集中于初中学历及大学学历。
调查数据显示,中卫市1-11月调查样本中青年群体就业人口学历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等受教育程度区间。其中,初中学历就业人口占比最高为36.1%;其次是大学专科与本科就业人口占比为17.3%,小学学历就业人口占比为10.1%。就业人口学历多集中于初中学历和大学学历。一是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且年龄处于16岁及以上的青年人口基本不会再继续接受教育,大多会选择就业,因此该学历人口比重较高,该类人群为25-29岁居多。二是由于满足受教育程度是高中及以上且年龄处于16岁及以上这部分就业人口,其中一部分仍是在校学生,如高中生、中等职业教育,专心学业,仅有少数选择辍学就业,所以导致由初中到高中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变化明显。三是由于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人口受季节、新冠疫情、企业招聘条件等限制,选择继续深造,所以就业人口相对较少。四是由于大学专科、大学本科毕业的青年就业人群已经到了就业年龄,现有学业已完成,并掌握一定技术,可在社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就业人口占比较高。
(三)青年群体找工作合同签订率偏低。
调查数据显示,在青年群体就业人口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占50.9%,其中,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占10.6%,签订有固定期限合同的占39.4%;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合同的仅占0.9%;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占49.1%。签订劳动合同的青年群体就业人口中,部分是通过政府招考的公职人员、企业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部分为技校培养企业直聘的技术工人,他们工作稳定,待遇相对较好。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青年群体占比高达49.1%,原因较多:一是青年群体就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在找工作时很少过问合同;二是用人单位管理不够规范,对于短期用工更倾向于口头协定;三是青年群体找工作流动性大,一旦遇到困难或是有更好选择就会跳槽,不愿用合同束缚自身,就业预期过高导致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一旦发生劳务纠纷,就业人员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四)青年群体就业渠道窄。
调查数据显示,1-11月青年群体就业人口找工作途径主要集中在自己寻找(包括参加招考、自主创业)占比69.1%、参与家庭经营(包括经营承包地、个体经营)占比21.1%,亲戚朋友介绍和政府安排各占7.5%和2.3%。其中,参与家庭经营(包括经营承包地、个体经营)多是继承家业,如家中有店铺会帮助父母打理,家中有承包土地会继续耕种;自己寻找(包括参加招考、自主创业)方式不同:一是青年就业群体找工作多趋向网络化;二是选择校园招聘会或大型社会招聘会,受新冠疫情影响,校办招聘会多采用网络形式开展,利用线上招聘会方式与用人单位面谈就业协议;三是选择企事业单位招考,受经济发展缓慢等大环境影响,考取编制如教师招聘、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考等,成为时下就业最优选择,工作稳定,待遇较好,但选聘人员名额有限,竞争压力大。目前青年群体找工作浏览信息大多集中于网络,很少到就业或人才市场查找信息,因此就业渠道相对较窄,仍需扩大就业渠道。
三、青年群体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群体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供需脱节、人岗不适等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一方面,青年群体自身知识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根据调查显示,有36.1% 的初中学历就业者,他们往往在找工作过程中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工作,涉及专业技术工作就难以胜任;另一方面,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不相符,大学生缺少就业规划,虽然有34.5%的高学历就业者,但从事相应对口专业的人很少,大多毕业后选择服务业销售类的工作,偏离本专业。
(二)青年群体就业期望值偏高。
青年群体预期薪酬与用工单位实际支付薪酬有较大偏差,期望值偏高。青年就业群体在择业时往往对预支薪酬有大致了解,但真正投入到工作后,用工单位实际支付的薪酬达不到青年群体的预期,扣除相应的保险外,实际到手收入有的甚至差距500-800元,因此导致青年人不断跳槽换工作,待业人口上升;随着社会发展,现有就业的专业更加精细化,许多大学生当初选择的专业在学习3-4年后进行择业时或者已经饱和,或者分工更细,已不是最优就业选择,虽然他们在毕业时有完整的职业规划,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被现实打败。
(三)青年群体就业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
疫情反复给部分青年就业群体带来困扰。导致一些青年群体只能就近择业,部分高校毕业生受疫情影响选择继续深造或参加各种培训准备公考,来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网上招聘效果不明显,签订意向或劳动合同情况也不尽人意;部分青年群体的长辈选择让孩子留在家中等待疫情过去后再择业,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生活保障,能满足青年目前的生活所需,因此青年群体就业数量明显下降。
四、促进青年群体就业的建议
(一)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
政府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真正做到“就近办、一次办、快速办、全力办”,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使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实现全覆盖,促进中卫市青年群体就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加大对青年群体就业创业的支持和就业服务,同时实施引才留才的优惠政策,不但要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还要筑好黄金屋,爱才育才谋发展。
(二)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业态,加速了新模式发展,网上零售、直播带货、平台经济、流量变现的发展模式为青年群体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选择,不仅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进一步刺激经济发展。各中小企业的招聘计划要不断推陈出新,招揽人才转向更专业化、细致化,将各类招聘政策、计划更倾向于青年就业群体,着重于“专精特新”人才的选拔,在提高待遇招揽人才的同时,各种保障措施如落户安家、子女教育、评优表彰等补充到位,为青年群体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三)鼓励毕业生就业创业。
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精准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服务,按规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场地支持等扶持政策。对吸纳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9岁失业青年人员参加就业见习的单位,出台更多就业政策。按阶提高见习补贴,留用优秀人才。按月、季、年等时间段,灵活选择缴纳养老保险方式等,政策实施以来效果明显,更多青年群体实现就业。同时,还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灵活变更相关就业政策,让更多青年群体就近择业,留住人才,为中卫市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四)树立青年群体就业风向标。
开展主题创业就业政策专项宣传活动,宣传国家最新创业就业政策,提升青年群体对创业就业政策的知晓度,通过悬挂活动条幅、设立政策宣讲台、发放传单、推介职介公共平台等方式,积极宣传最新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对青年群体就业预期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思想,积极宣传优创等新择业理念,因地制宜对青年群体精准推送各类择业信息,促进就业岗位供需匹配,着力解决青年群体就业难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