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数据开放

熨平“猪周期”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2023-08-24 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卫调查队
字号: | 打印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是关乎群众生活、物价稳定、农民增收的大事,生猪养殖同时也连接着饲料生产、屠宰加工、运输调配、市场消费等产业,因此有“猪粮安天下”之说。为探索在规模化养殖占比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如何走出“价高伤民,价贱伤农”周期性生猪价格变化怪圈,促使行业健康发展,中卫调查队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座谈等方式,对沙坡头区规模以上生猪养殖场以及中小型养殖户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波幅扩大的“猪周期”造成生猪产业生产经营不稳定,养殖户面临较大资金压力,进而打击养殖户积极性,建议多方发力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一、生猪价格波动原因分析

(一)供求关系变化。

根据供求理论,当商品需求量一定时,供给减少会使商品供不应求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供给增多会使商品供大于求导致商品价格下跌。具体到生猪供求上,猪肉消费量不变的前提下,当生猪存栏量增多时,生猪出栏量也会增多,供大于求,价格随之下降;当生猪存栏量减少时,生猪出栏量也会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也随之上涨。中卫市生猪存栏量从2022年二季度末的29.00万头增至2023年二季度末的35.7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从2022年二季度末的3.22万头增至2023年二季度末的3.27万头,产能提升造成生猪价格持续走低。

(二)养殖成本激增。

当养殖成本增加时,生猪价格也随之上升。在生猪饲养成本中,饲料和仔猪成本占总饲养成本的约80%。所以,当饲料价格上升时,生猪养殖成本便会上升,从而使生猪价格上升。中卫市玉米价格近年来一直维持在2.8-3.1元/公斤的高位,豆粕价格从2022年下半年的5800元/吨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4300多元/吨,后又涨至4600多元/吨。此外,仔猪作为生猪饲养成本的主要部分,其价格上涨势必使养殖成本增加,推动生猪价格进一步攀升。

(三)疫情等偶发因素。

生猪疫病通常会对生猪产业及市场造成重大冲击,致使生猪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几乎每次生猪价格的大幅上涨或下跌都伴随着生猪疫病的发生。生猪疫病暴发通常会从供需两方面影响生猪价格。首先,生猪疫病暴发会引起大量生猪突发性死亡,导致生猪存栏减少,同时仔猪和能繁母猪抵抗力较弱,受影响程度更深,从而严重影响生猪的后续补栏。其次,当疫情暴发时,消费者会产生恐慌心理进而减少对生猪的消费,短时间内造成生猪价格下跌。通过一段时间内对疫病的有效控制与普及,人民群众逐渐了解疫病情况后会逐步恢复对生猪的消费,但由于生猪供应后续不足,致使生猪售价一路飙升。

二、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一)生产经营不稳定。

猪周期的波动导致养殖户的生产经营不稳定。在生猪价格下跌的时期,生猪销售困难、价格低廉,养殖户亏损经营,进而抛售母猪,在生猪价格高涨时期,养殖户获得较高收益,进而扩大补栏,随着生猪供应增加,生猪价格又开始下跌,这样循环往复。面对剧烈波动的养殖市场,养殖户不得不频繁调整生产规模和经营策略。中卫市天鹏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曾经经营模式为繁育+育肥,但在猪价波动和疫病的不断冲击下,正在不断调整生产策略,将其中一个养殖场改造为种猪培育场,另一个养殖场改造为商品代仔猪繁育场,以更明确细化的生产模式来对抗起伏不定的“猪周期”。一是因为出售育肥猪生产周期较长,养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饲料成本,且出栏时不一定能赶上好价格,如果发生疫病,损失将会更大。二是从外引进种猪风险较高,需要考虑种猪的应激问题和疫病风险,且新外购种猪生产的二元猪和三元猪成活率、瘦肉率等指标都不稳定。三是仔猪生产交易更加灵活,仔猪从出生至断奶需一个月,断奶后一到两个月内即可出售,培育周期短,资金周转压力更小,一般当整个市场对未来猪肉价格有较好的预期时,仔猪价格往往会领先生猪价格上涨。

(二)造成较大资金压力。

生猪养殖行业属于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前期猪舍、母猪的投入巨大,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生猪出栏,投资回报周期长,平时也需要一定量的现金流才能维持养殖场的正常经营。如果生猪价格下跌,养殖户入不敷出,就会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在养殖业中银行贷款只会将能繁母猪作为抵押物,除专门的仔猪繁育场外,一般养殖场能繁母猪存量有限,获得贷款有限。为了减少亏损,养殖户会淘汰低产母猪,优化饲养结构,甚至会提前淘汰母猪以缩减产能或退出养殖,则会造成更大损失,即使价格回升也无法挽回损失。

(三)养殖户的积极性受挫。

根据多年养殖经验,养殖户也能基本摸清猪周期变化规律,于是有意调整生产节奏在节假日猪肉需求量大的时期、猪价高峰期等时间节点出栏,但由于生猪养殖准入门槛较低,都愿意在猪价高时逐利,过度追求逆“猪周期”而行反而依旧掉入“猪周期”的怪圈。目前,生猪中小规模养殖户仍占据一定比重,猪价下跌不仅会造成家庭养殖亏损,而且由于资金规模有限,不得不缩小养殖规模,行情转好时部分中小养殖户可能无法及时补栏,错失弥补亏损的机会,对于多数以养殖为生的农户来说,增加家庭收益难度增大。面对风云诡谲的市场和起伏波动的“猪周期”,中小型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弱,难以逃脱被“割韭菜”的命运。

三、多方发力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对保护和开发地方种猪的企业加大资金和人才支持。

加强地方品种的选育,提高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利用水平;统筹建立全国性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进一步统筹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育种攻关和利用开发的相关工作,加大资金、人才、技术支持力度,鼓励地方猪实施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地方猪生态产业集群,同时整合生猪屠宰场。种好,下游的父母代、商品代的养殖会更容易,自然会减少疫苗滥用等问题,消费者也就会有更为健康的肉制品,为食品安全带来保障,猪价下行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市场需求减少,市场频现的注水肉、瘦肉精肉、病死肉,无一不使猪肉价格走向谷底,再次恢复市场活力需要漫长的周期,若肉质品质能得到保证,销量能够稳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猪周期”下降区间更加平缓,上升时机更快到来。

(二)加强疫病防控与研究。

养猪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疫病,相关研究部门要加大猪病研究力度,加快推进疫病净化;推进非洲猪瘟等疫病疫苗和诊断试剂科研攻关。建立基于防疫水平的养殖场(户)分级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养殖场创建重点猪病无疫区、无疫小区。加快推进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

(三)推出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

针对农业产业周期性强的特点,鼓励金融机构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沟通,从企业面对产业周期的实际金融需求出发,创新金融工具对于企业的支持方式,研发支持农业领域的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帮助农业企业对抗产业周期性波动,“熨平”产业周期,提高企业对农业产业进行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的积极性。

(四)提高养殖规模,建立稳定风险承担机制。

养殖规模提升,便于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便于集中购买物资,进一步压缩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方面规模养殖户获取市场信息渠道广泛,能方便接触各层面信息,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另一方面,规模养殖户不会随意退出市场,不仅能为市场提供稳定的生猪产品,国家也方便调控市场、稳定价格。

(五)培养完整的生猪产业链,提升生猪产业化水平。

在大力发展生猪产业链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繁育、饲养、运销、加工、屠宰等环节,培养连接性更强的生猪产业链。例如饲料方面,养殖场可以建立仓库储备粮食,减少饲料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加工运输方面,其他企业可以与养殖场合作拓展冷链冷冻业务,进一步向下游衍生熟食加工,提高企业毛利率。实施种养循环,打开绿色发展新路径等,持续推进我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