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史店乡田拐村坚决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抓整村推进、抓乡村治理,促环境改善,多点发力,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2020年被自治区确定为首批自治区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紧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任务,聚焦脱贫人口,突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重点环节,依法保障全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失学、零辍学;实施危房改造和抗震宜居农房改造提升,完成危房改造11户,实现危房清零目标。常态化做好慢性病签约工作,因人施策,分类管理,签约2181人,脱贫户和监测户医保参保率达100%,大病医疗救助11人16.8万元,群众基本医疗全面保障。紧盯农村群众安全用水4项评价指标,全面查漏补缺,为15户新建房屋的农户完成自来水安装,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
二、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筑牢脱贫基础。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抓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突出肉牛产业,建设标准化养殖棚圈420座,“20”、“50”肉牛养殖户达到35户,肉牛年饲养量达1460头;依托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梅杏产业,建成1万亩红梅杏基地,借助红梅杏“春赏花、夏摘果、秋赏叶”,大力发展农村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培育农家乐15家,先后举办了海原县三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红梅杏“采摘节”等活动,打响乡村旅游新品牌。强化劳务技能培训、落实劳务奖补等措施,累计外出务工人员850人,年创收1606.5万元,实现就业务工增收致富。
三、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依托红梅杏基地,实施文化旅游示范村建设项目,建设山顶广场、游客集散场地、停车场、游步道、观景台等景观节点,把红梅杏基地建设成集观光、休闲、娱乐等一体的乡村旅游基地,有效增加群众收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建立网格化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共拆除土坯房屋278套,土围墙15.3公里,土棚圈165座,改造危房426户,砌护围墙26.7千米,安装大门434套,硬化院落2.8万平方米,改造农厕568户,配套太阳能热水器、路灯等设施。同时,实施植绿增绿行动,完成巷道绿化4900株,庭院经济林9500株,工程绿化1100亩,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积极争取闽宁资金支持,投资120万元,完成硬化巷道1231米,村内主干道面包砖铺设2784平米。完成“一村一年一事”村道硬化5.4公里,切实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四、加强社会治理提供精准服务。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构建 “1+3+1”乡村治理体系,将党小组建到网格上、将党员聚在网格上,建立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网格组织、党员中心户示范带动、群众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实现“党建引领在一线、政策宣传在一线、服务落实在一线”;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对全村公益性岗位和保洁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分组划片、包保到户、责任到人,营造洁净美丽的村庄人居环境;创新建立了“345”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模式,确保了矛盾纠纷有人管并及时处理了事;深化移风易俗,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宣传抵制高价彩礼,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选树培育道德模范,文明乡风日渐形成;着力打造全县乡村数字化治理示范点,引进阿里钉钉搭建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钉钉平台),将“雪亮工程”、政务服务等系统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以服务群众为核心,手机设置APP终端,实现发现问题、分流、办理、反馈评价全程在线闭环管理,使基层声音“一键直达”,为老百姓提供更加及时、便捷和精准的服务。
五、强化组织建设切实为民服务。扎实开展“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选配5名头脑灵活、致富路子广、群众威信高的党员群众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凸显支部“领头雁”作用;推行“四议两公开”模式,做到村务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搭建面向群众、方便基层、服务民生的基层便民综合服务平台,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推进48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着力提升为民办事效率。整合村级党员活动室、村级文化广场、村级图书馆、儿童照料室等实践阵地,着力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