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天下安”,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点睛之举”。中卫市乡村振兴局始终坚持将推进乡村治理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动力之源,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前进目标,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探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不断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环境,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狠抓基层党建,强化组织“号召力”。一是持续推进村“两委”班子“双强”建设,积极推行支部带党员、党员带干部、干部带群众的“三带”模式,形成支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浓厚工作氛围,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力量。二是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三会一课”“道德讲堂”“主题党日活动”等为载体,推动“红色文化”进村组、进家庭,切实助推全体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以“三大三强”和“两个带头人”工程为抓手,规范落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按照“三不推五优先”要求,确保推选出一批有本事、有威望、懂经营、会管理、群众认可的好代表,为形成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村级治理格局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凸显“领头雁”的作用,不断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组织力量。四是推行“四议两公开”模式,通过提升群众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让民主的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提升便民服务,强化农村“向心力”。一是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坚持“应进全进,利于服务,便于管理”的原则,主动承接下沉的政务服务事项,有效提升村级代办服务能力,实现了民政、社保、残联等简单事项办理“不出村”。二是大力推行“两员三长”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科学划分网格3424个,配齐配优网格员3424名,全面提升网格服务能力,及时解决农村出现的问题,有效提供村民需要的服务,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配备乡村法律顾问128名,定期推送法治信息,解读相关政策法规,打通乡村法治建设、经济发展和群众法律服务需求“最后一公里”,使群众不出村享受法律服务。四是积极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定期排查各类纠纷矛盾,守紧农村矛盾风险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有效整合基础社会治理资源力量,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
倡导乡风文明,强化农村“示范力”。一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市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个、文明实践所30个、文明实践站216个,通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积极探索完善“中心吹哨、部门站队、志愿者报到、各方参与”工作机制,形成县、镇、村三级贯通,中心、所、站密切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进一步规范修订《村规民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诚实、重信用、守规则、移风易俗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作用,大力整治农村高额彩礼、跟风攀比、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践行文明祭祀、低碳祭扫、勤俭节约等文明健康理念。三是依托已建成的乡风文明实践所,指导试点村扎实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移风易俗模范户、“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典型选树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文明进步,逐步形成文明向上的新风尚。四是大力推行“积分制”管理,积极推广海原县三河镇富陵移民村爱心超市“五分钱工程”模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育志愿服务品牌,搭建“爱心超市”,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账单式”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关爱孤寡老人等主题推行“积分制”管理制度,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群众都能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判者。
注重工作落实,强化农村“凝聚力”。一是紧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任务,立足长远,谋划实施补基础设施短板、促进产业发展、补公共服务弱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项目,切实做到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使乡村全面振兴。二是严格落实就业扶持相关政策,根据个性特点和需求,对农村劳动力开展中长期就业技能培训,结合农村劳动力就业意愿,建立就业信息台账,综合运用职业指导、就业推荐、技能培训等帮扶手段,确保能就业、就好业。三是以实施“四大提升行动”为抓手,以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为目标,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坚持“四美四化四到位”,全面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打造信息平台,强化农村“引领力”。一是坚持以信息化支撑乡村治理转型升级,依托乡村治理中心,准确采集录入辖区内人、事、物等信息,开发建设智慧党建、村级事务民主管理、民生服务保障、乡村文明实践积分管理等板块,进一步深化“互联网+”社会治理方式。二是深化信息化服务,依托乡(镇)、村民生服务中心和“我的宁夏”手机APP,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政策查询、需求发布、惠农服务等,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三是应用信息化数据,引导领导干部用数据研判、管理与服务,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手段由“管控”向“智控”转变,推进“数字化+网格化”建设,让大数据应用在网格管理中发挥核心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