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宁夏中卫工业园区管委会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部门信息

中卫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推进器”

2023-09-26 来源:宁夏中卫工业园区管委会
字号: | 打印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中卫工业园区是中卫市委、市人民政府为实现“工业强市”战略目标,推进中卫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中卫北部荒山荒漠上规划建设的集工业发展、生态绿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园区。

近日,石油和化工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及黄河流域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调研组走进中卫工业园区,感受这里的产业兴旺、生机勃勃。

产业耦合发展新向标

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布局,中卫工业园区结合产业实际,重点聚焦“六新”产业,打造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推动新材料向高强度、高精度、高性能方向发展。

园区抢抓宁夏打造光伏产业新高地重要战略机遇,依托宁夏协鑫晶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2022年11月,协鑫公司5GW颗粒硅N型单晶示范项目首炉投产,2023年2月,贝盛年产5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晨光年产30万吨硅基及气凝胶新材料项目开工建设,园区打造光伏新材料产业集群势头正盛。

近年来,园区抢抓宁夏打造全国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机遇,推动储能新材料高端化发展。通过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联合定制开发”等模式,中化国际与中南大学、清华大学积极开展联合研发,重点发展三元正极材料、高镍低钴三元材料和锰酸锂等新型锂离子电池前驱体、碳硅复合等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等电池关键材料,打造中化集团重要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按照中卫工业园区化工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推动化工新材料耦合式发展。重点发展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尼伦66、芳纶、煤基沥青碳纤维复合材料、环保染料等化工新材料,“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化工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上下游产业耦合式发展,随着瑞泰公司8万吨/年尼龙66及5万吨/年中间体J扩建项目、瑞泰10万吨/年HDI及18万吨/年光气改扩建项目”落地,计划到“十四五”末,园区现代化工集群产值将达到200亿元。

绿色综合利用新方向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推动能源梯级利用,不断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是中卫工业园区始终追求的方向。

园区推动落后产能加速退出,积极参与工业企业能效“标杆”对标行动。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聚焦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加快宁钢余热回收发电项目、宁钢熔融钢渣冷却破碎一体化系统与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将园区15家重点用能单位纳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强化常态化监管,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对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耗管理诊断,依托西安交通大学中卫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推进瑞泰科技、伟中能源等园区企业系统节能优化。

到2025年,通过节能技改和淘汰落后产能,重点行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效指标将全部达到《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标杆水平。

园区积极推进一般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宁钢集团钢渣、水淬渣、脱硫石膏,国能中卫热电粉煤灰、脱硫石膏全部实现综合利用,瑞泰公司工业盐循环化利用项目,年减排工业危废5000t,真正实现化工过程钠离子循环利用。到2025年,园区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将达到80%以上。

加强工业节水循环利用,开展节水型园区建设,目前园区中水回用比例达到100%,园区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

2021年7月,中卫工业园区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园区,按照计划,至2025年,中卫工业园区将认定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以上。

科技腾飞的领头雁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立身之本,只有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企业才能长期保持市场竞争力。

园区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与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高端异氰酸酯新型工业反应器开发项目”达成合作,与宁夏中盛新科技有限公司就超细化高染着率液体分散染料智能低碳制备工艺开发及应用项目达成合作,2023年促成高校与企业达成技术合作项目总金额达到2300余万元。

围绕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高标准搭建“2+1+1”服务体系,即:宁夏中关村科技企业孵化器、云天中卫众创空间2个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西安交通大学中卫技术转移中心1个高校联盟技术转移中心;宁夏中卫工业园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1个国家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2020年中卫工业园区科技服务体系获科技部打造双创特色载体专项资金支持。预计到2025年,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30家。将培育建设18个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成1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云上平台工业企业数量将翻一番。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