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中卫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部门信息

深挖潜力优势 聚焦问题短板 努力探索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2023-05-19 来源:中卫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号: | 打印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解决就业民生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市服务业效率和服务业品质,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结合本次大兴调查研究,开展了服务业系列专题走访,现对我市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自身行业的一些粗浅思考,形成调研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和总体情况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市服务业经济总体平稳,保持健康发展态势,增速缓中趋稳、稳中有增,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优化升级、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逐步增强,新发展格局成效持续显现。

(一)服务业拉动经济主导作用更趋明显。2018—202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持续增加,2021年突破2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1%,分别高于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0.6个、1.3个百分点。加强市场主体培育,2021年-2022年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9家,规上服务业企业达到76家,位居全区第二。2023年一季度,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4%,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6.92亿元,位居全区各市县首位,服务业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二)第三产业结构质量持续优化提升。业态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7.4:44.2:48.4,新兴行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信息传输、现代金融等新兴业态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达到30%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行业占比从39.4%下降至24.2%,服务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一季度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8.4%,较去年年底上升了9.2个百分点;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全面推行,网上可办率达到86%,行政审批时限、环节分别压缩63%32.6%,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得更加充分。中卫航空货运补贴办法等一批政策文件落地实施,驱动效应显现,服务业发展环境持续向优。  

(三)信息产业异军突起呈现巨大潜力。2022年全市数字信息产业总产值102.5亿元,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营收42亿元,同比增长62%,电子信息行业产值60.57亿元,同比增长63%。今年一季度,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标准机架累计达到4.67万个,规上企业营收达到计划任务的17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35.2%,以仅占GDP 4.1%的比重,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65.21%网络消费、网红打卡、直播售卖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网络消费、数字消费引领消费升级

(四)集聚融合带动就业民生成效更加凸显。随着全市服务业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提升,服务业就业途径和方式更趋多元、灵活,全行业吸纳就业占比不断提高,截至2022年底达到38.98%,今年一季度新注册服务业企业3091家,同比增长23.3%服务业带动就业作用日益凸显。沙坡头水镇特色商贸集聚区、西部云基地信息服务集聚区、紫云新都特色商贸集聚区等相继获批自治区服务业集聚区,交通物流多园联动,商圈街区多业融合,文化旅游全域协同发展,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明显。

二、发现问题和研究分析

服务业是衡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切实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调查中还是发现一些问题,还有较多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和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

一是首季未能实现预期。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8.5%其中,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工资总额占该项比重达51%,仅增长1.9%全市125家限上批零直报单位销售额下降面达42.4%,最主要的宁钢创业工贸公司、宁夏君鼎金属材料等5家销售额减少21.3亿元,同比下降97.6%

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优。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四个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接近50%,金融业占比为19%。新型业态发展不快,高端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偏弱。服务业企业低、小、散现象严重,缺乏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三是各县(区)发展不平衡。中宁产业结构倚重倚能问题仍然突出,海原县规模以上服务业和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发展均较为滞后。全市规上服务业中10个行业门类结构有待优化,沙坡头区入统企业缺少卫生行业,中宁县入统企业缺少房地产服务海原县仅有3个企业入统

四是行业间发展差距大。全市规上服务业十大门类中,信息技术、仓储物流、租赁商务、科研技术等四大行业营收占规上服务业比重95.5%;而其他六大行业营收仅占规上服务业比重仅4.5%,行业中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货运车辆挂靠外地企业多,产值、税收等贡献不大,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不高。

五是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服务业转型升级正在推进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消费革命,个性化、体验化、互动式等服务消费蓬勃兴起。我市人才支撑不足,营商环境不优,企业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方面比较滞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三、启发思考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服务业克服疫情影响,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基础扎实、优势突出、韧性较强,呈现恢复性增长良好态势,通过政策扶持、纾困解难、创新引领、协同发力,一定能够开创服务业发展的新局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高效推进。强化市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统筹指导,形成上下左右协同发力,构建政府领导、发改统筹、部门联动、县(区)落实的推进机制,形成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分工作、齐抓共管的服务业推进工作格局。以此次调研活动为契机,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根据《中卫市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印发《中卫市2023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牵头会同县区和部门共同抓好服务业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新增规模服务业清理与入库申报工作机制,加强新开业单位的排摸,借助好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力量,及时纳入达规新开业单位,充实四上单位,做大规模以上服务业的经济体量。

第二,加大招引力度,强化项目支撑。从全市投资情况看,服务业投资占比相对偏弱,要在服务业投资项目上下功夫。一是继续加强服务业项目谋划与包装,做实服务业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充实完善服务业项目库。二是引进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竞争性强、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强对项目进度的跟踪服务。三是扎实推进服务业重点行业项目建设,继续加快推进以生产性、生活性、旅游休闲和现代物流为重点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四是加大对新赛道企业的招引力度,推动新消费场景建设。鼓励元宇宙消费场景研发及应用,以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以平台建设树立行业标杆。五是打造一批以直播为纽带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场景,推动直播+”模式与街区商圈、特色小镇、会展、夜经济的有机结合。

第三,深挖消费潜力,激发经济活力。培育品牌激发增长点,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方联动、媒体助力、全民乐享原则,统筹开展消费扩容提质系统行动,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特色、全年可持续促消费模式。创新打造消费新场景,加快鼓楼特色商圈、中宁县团结路特色街区、海原格兰丽都商业街提升改造建设,支持中卫万达、朝阳百货两家商业综合体进行智慧化数字化改造,引导鼓励传统餐饮住宿企业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拉长整体消费产业链条。推进县域建设促融合,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促进农村消费提档升级。

第四,坚持靶向发力,突出主导培育。抢抓东数西算机遇,加快中卫市大数据产业中心市建设,深入实施数字赋能计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到2023年,建成10个数据中心,数字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到2025年,数字信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到2027年,产业生态基本形成,数字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拉动大数据及相关产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0%。大力培育引进若干生产和运行数字的企业。按照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的战略路径,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国家新型互联网数据交换中心,建成国家东数西算示范、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国家级数据供应链培育三大基地,全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升级示范市建设,高质量打造西部数谷

第五,采取统分结合,提升综合质效。随着我市工业的快速增长,与之相配套的研发、销售、物流、金融、信息、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已明显滞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对于降低制造业原材料投入、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污染及提高工业品的附加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应完善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优惠政策,大力鼓励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环节,将发展触角面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特别是加强产品研发和营销方面,鼓励企业成立研发型的服务业企业、独立的物流配送服务业企业、独立的营销服务业企业和后勤物业、餐饮和教育培训等服务业型企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