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77号提案的答复
卫教发〔2020〕10号丁建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习惯性文明行为教育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该提案共提出具体建议3条,都由我单位负责办理。目前已办结,具体办理情况如下:
一、关于“各中小学校要始终坚持将习惯性文明行为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明白养成习惯性文明行为的重要性,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理,使学生明理知行。”建议的办理情况
近年来,各中小学校始终把学生的习惯性文明行为教育纳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全面深入持久的抓实抓好学生的习惯性文明行为教育。
一是将文明行为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各学校广泛开展了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向广大中小学生大力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规范做好校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工作。学校教师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要求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可回收或可再利用的资源,树立回收或再利用资源的意识”。初中化学课程要求学生“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普通高中化学、地理等学科课程标准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化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选择垃圾及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等环境问题作为学习主题。地理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了学生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通过学校的示范引领,培养学生树立“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理念,让学生带头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带动家庭、带动家长,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二是切实发挥学校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以普及交通安全知识、传播文明出行常识、教育学生日常文明礼仪为重点,健全完善宣传机制,创新宣传手段方法,充分利用班团(队)会、国旗下演讲,手抄报评比、征文、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文明行为教育,使活动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喜闻乐见、好讲易记,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目前全市已创建全国文明校园1所,自治区级文明校园7所,市级文明校园30所,通过创建各级文明校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三是抓好落实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以广大青少年主动参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养成随手拾垃圾、不践踏草坪、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上下楼轻声慢步靠右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见到学生行队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红领巾、站队快齐静等行为习惯;在家中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从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在外父母与孩子互相监督,遵守社会公德,不做不文明之事。各学校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遵循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教育内容,使各阶段教育内容互相衔接、循序渐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增强习惯性文明行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习惯性文明行为的心理动机,做到知行合一。”建议的办理情况
近年来,我们严格遵循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科学规划教育内容,使各阶段教育内容互相衔接、循序渐进。一是在雷锋纪念日组织小学生开展诵读雷锋故事、献爱心等活动,组织中学生开展“帮贫扶困助残”进社区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孤寡老人家庭、养老院开展关爱老人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在植树节、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世界环境日期间组织小学生开展板报制作、垃圾分类、随手拧紧水龙头、为植物浇水等参观体验活动,深化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和认知教育,中学生开展义务植树、学校用水调研、环境普查、当一日环卫工、绿色环保小卫士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小学低年级主要通过爱护公物,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小学高年级主要通过爱护家庭周边环境,积极践行绿色消费和“光盘行动”。初中主要通过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对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节约资源等有正确的价值判断。高中阶段主要通过理解人与自然的伦理问题,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我们将继续围绕“好习惯伴我成长”、“文明礼仪我先行”、定期评选“校园文明礼仪之星”等活动组织开展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文明理念,引导学生争做文明行为的践行者,增强习惯性文明行为教育的实效性。
三、关于“文明行为的习惯性养成必须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完成,尤其要注重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切实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尽量排除来自社会、家庭的消极影响,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学生的习惯性文明行为自觉养成取得实效。”建议的办理情况
各学校成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共同促进学生习惯性文明行为的养成。
一是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近年来,中卫市教育局着重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组织成立了家庭教育领导机构,定期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者的工作能力。2019年举办了为期3天的家庭教育骨干讲师培训班,200多名代表参与了培训,为开展好家庭教育提供了人力支撑。分级建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定期2次召开家长委员会成员座谈会,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共同关注学校发展和孩子的成长,家长参与率达50%以上,家长学校覆盖率达100%。各学校普遍开展家校联系活动4次,在幼儿学龄段还开展了“故事爸妈进课堂”、“大手牵小手,幼小衔接互动观摩”活动,为家长与孩子搭建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借助家校沟通班级日志、微信、云校家等载体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每天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定期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开展“做智慧父母,伴孩子成长”家庭教育讲座8场次。邀请6位知名校(园)长、专家围绕家长关心关注的教育问题,以微讲座、微论坛、互动交流等形式,为家长讲解科学教育方法和育人理念。
二是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中卫市教育局充分整合和挖掘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不断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社区、公安、交警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引导全社会关心和参与学生的习惯性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调动一切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习惯性文明行为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联合交通警察支队,组织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交通一起走”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面对面对市民开展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的宣传,引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营造了“人人参与文明交通、全民抵制交通违法”的良好氛围。2019年,积极配合团市委开展了“学习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共创文明城市”宣传活动70余场次,参与活动师生13000多人次。
三是坚持齐抓共管,构建共同育人教育网络。通过社区图书室、“四点半课堂”、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站创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区,增强家庭与社区的教育服务功能。在中卫四小组织开展了“道德银行”储蓄活动,通过模拟银行模式量化记录善行义举,体会做好事、做善事带来的自豪感、成就感,激发学生和家长的道德认知能力。2019年有200名学生加入“道德银行”,“储户”1820名,存入好事10000多件,涌现出了180名“道德星级储户”。2020年,我们将继续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旨在以“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努力营造全社会践行道德规范的良好氛围,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动员各学校更加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大力度配备基础设施,加强管理提升学生养成教育水平,细化措施,抓好精细管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习惯的合格公民。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中卫教育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中卫市教育局
2020年6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焦欣悦 电话:7016401)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