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中卫市科学技术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计划总结

| 字号: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索 引 号:
640501005/2021-00002
文  号:
发布机构:
中卫市科学技术局
责任部门:
市科学技术局
有 效 性:
有效
生成日期:
2021年01月18日
标  题:
市科学技术局“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及2021年工作思路

市科学技术局“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及2021年工作思路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科学技术局坚持围绕产业、聚焦瓶颈、重点突破,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供给,厚植科技创新活力,全市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大幅增长,重大科技专项申报实施取得突破,科技服务民生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制度环境持续优化,为我市转型追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情况。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由2015年的1.5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5.43亿元,年均增长36.6%;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15年的0.49%提高到2019年的1.24%,年均增长0.188个百分点,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科技型企业培育认定情况。截止2020年年底,全市各类科技型企业达到271家,较上年增加125家。11家企业新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以前年度的总和,完成全年任务的550%;5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新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3家,是2019年的2.42倍;备案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74家(其中复审企业15家),比2019年净增60%;4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创新平台培育认定情况。截止2020年年底,全市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达36家。其中: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7家,是2015年底的4倍;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29家,是2015年底的3.3倍。现有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5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4家、自治区级以上星创天地15家、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

(二)取得的成绩

1.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结合机构改革,两县一区均设立了科技局,成立了中卫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中卫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服务中心),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组织保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方案》(中卫市创新22条)、《中卫市建设宁夏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方案》《中卫市关于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政策引导、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科技项目改革力度,启动了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改革。完善了科技项目网上申报系统,在科技项目管理上“做减法”,对科研项目实施“两头严、中间松”管理机制,减少对企业研发过程的干扰。通过落实创新驱动各项政策和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由我市推荐的“生物土壤结皮形成机理、生态作用及在防沙治沙中的应用”成果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锰渣高温脱硫制硫酸锰资源化综合利用”等8项科研成果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科技项目争取实施取得突破。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围绕全市产业发展,我局积极组织申报科技项目,争取国家、自治区资金支持。2020年全市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科技项目资金13472.135万元,其中市本级到位资金8398.105万元,完成市委、政府下达任务5000万元的168%,是2019年的1.4倍。二是认真实施重大项目。实施的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宁夏中卫绿洲边缘植被恢复与生态资源开发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达到预期效果。沿黄试验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宁夏一号”(钟子号)卫星成功发射,为我国后续商业卫星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测控路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宁夏紫光天化蛋氨酸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自治区东西部科技合作重大项目“年产1万吨氰醇法制蛋氨酸”成功开发出氰醇法(无钠)制备蛋氨酸成套技术和工艺及装备,打破了国外饲料级蛋氨酸相关技术垄断。自治区对外科技合作重大专项“高容量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可解决镍钴锰沉淀产物分布不均匀等问题,改善三元材料的循环、倍率性能,提高材料的高温储存性能,投产后将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再添新彩。

3.科技创新企业群体不断壮大。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深入开展“面对面”辅导和“点对点”服务,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各类科技型企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2020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是以前年度的总和,完成任务的550%。预计新认定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完成任务的250%。新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3家,新认定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74家(其中复审企业15家),占任务的740%。新认定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4家,完成任务的400%。新增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7家,完成任务的100%。全市已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引领、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跟进的创新企业梯队。

4.科技金融融合不断深化。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普惠性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市、县财政出资1300万元,争取自治区科技厅配套1300万元,共形成2600万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通过金融机构放大10倍,全市“宁科贷”贷款规模可放大到2.6亿元。截止目前,累计为企业发放贷款115家次,贷款金额2.422亿元,今年为26家企业发放“宁科贷”6105万元。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入库工作,五年来,我市企业共获得2388.57万元科技金融专项补贴,有效降低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5.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推行“一线服务法”,每年由局主要负责人带队,对全市科技型企业开展摸排走访,面对面宣传科技创新有关政策,全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深入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R&D经费统计业务督导工作,帮助企业研判研发项目,认真指导企业归集研发费用,做到应统尽统。五年来,先后举办“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培训班”“全市企业研发费用归集统计业务”等科技政策培训班40多期,着力解决企业研发投入不会归集、科技扶持政策不了解等问题。深入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重点围绕云计算和大数据、冶金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功能农业等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需求,结合中国创新挑战赛等平台展开对接服务。成功承办了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夏赛区)暨“共享杯”第四届宁夏创新创业大赛复赛。市科技局获最佳组织单位奖。

6.东西部科技合作成效明显。充分发挥“科技支宁”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作用,着力推动我市企业与东部科技强省市开展科技合作。全市6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东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实施了150多项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宁夏阜康生物公司与浙江大学共同实施的自治区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宁夏全通枸杞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先后开发了液体及片剂2种特膳食品。五年来,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亿元,其中,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002亿元,完成任务的123.74%。

7.人才智力资源加速汇聚。坚持引培并举,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布局和协调推进,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一是积极招才引智。成立了市科学技术局高端柔性引才秘书处,建立了中卫市科技创新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31名。引导企业与东部科技强省的优强企业、名牌高校、大型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采取“项目+人才+团队”等方式借智引才。利安隆公司“三嗪类紫外线吸收剂新工艺研发”创新团队被认定为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成为我市首个柔性引进的自治区级创新团队。先后邀请南方科技大学俞大鹏院士、中国科学院赵宪庚院士团队、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等区外知名专家来我市就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发展情况把脉问诊。以举办“云天大会”为契机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卫发展、创新创业。二是加强本土人才培养。2020年全市科技特派员人数达到496名。我局还从全市科技特派员中培养、选派“三区”人才73名,深入全市22个乡镇的73个深度贫困村,与自治区下派的科技扶贫指导员一起开展“一对一”定点精准帮扶,提高贫困村群众运用科技手段致富的能力。分别举办了云计算大数据运维培训和初级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培训云计算和大数据运维人员和专业技术服务人才400多名。

8.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步伐加快。我市以政策激励为着力点,加快推动创新载体建设,为全市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提供有效支撑。中卫工业园区、中宁工业园区相继被认定为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顺利推进。中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全国82个验收园区中以第21名的良好成绩通过科技部验收。指导组建了“宁夏动力与储能锂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成立兰州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与宁夏大学共同建设了中卫创新发展研究院。建成中关村中卫科技园区,并被认定为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入孵科技型企业30多家。建立了支持县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创新资源向县域汇流聚集。沙坡头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顺利通过自治区复核评估。中宁县有机枸杞、海原县有机旱作农业、沙坡头区西甜瓜先后获批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中宁县成立了枸杞创新研究院,海原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华润集团成立了西海固高端牛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宁枸杞(天仁)院士工作站获批成立,成为全国首家枸杞院士工作站。

9.科技扶贫工作成绩显著。五年来,我局扎实抓好各项科技扶贫工作落实,为我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先后共实施各类科技扶贫项目376个,争取自治区专项项目资金及补助共计3304.81万元,促进了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地提升了群众的致富能力。借力“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优势,依托山西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专家教授及本土人才120人,组建了8个特色优势产业专家服务团队,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全方位开展科技服务。建成小杂粮科技示范基地1.75万亩,亩产可达600公斤以上,辐射带动海原县小杂粮高效种植5万亩。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业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效应,全市共引进示范和推广种养新品种56个,推广新技术69项。不定期组织科技扶贫指导员、“三区”人才及其他科技人员深入贫困村驻点开展优势特色产业种养技术培训,共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407期,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发放各类培训资料9万余份。

10.科技创新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一是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开展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增强广大市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邀请科技部、自治区有关专家来我市开设科技项目培训班,解读国家、区、市各级科技发展政策,介绍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要求,宣传专利申报知识、科技成果鉴定程序和要求等,着力提高我市企业科技人才的科技水平。三是组织一批企业赴区内外参加各类科技招商展览会,广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宣传,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二、“十四五”科技工作思路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紧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大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深化科技金融和财政保障,把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作为发展的突破口,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水平。

(一)目标任务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9件。

--创新意识显著提升。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比例达到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高新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60%。

--创新创业人才荟集。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数量达到30个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0人年以上;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以上。

(二)重点工作

1.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为使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优化创新支持体系,探索揭榜挂帅等资源配置方式。“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材料和新能源、冶金化工、功能农业等产业重大科技专项,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研发方向,争取突破一批与我市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具有突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实现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融合和共进。

2.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采取项目支持、平台建设、人才支撑、专利资助等多种方式,对科技投入高、发展潜力大的中型企业引导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对创新信心足、创新意识强的小微企业引导其发展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发展的新局面。

3.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布局。吸引研发能力强的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我市建设科技研发平台。鼓励企业自建或与区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开展技术创新与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活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十四五”期间,全市建成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以上,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以上,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累计达11个以上,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累计达50个以上。

4.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的市级技术市场,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技术合同登记等各类平台功能,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的有效对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引领,深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建立“项目从需求中来,成果到应用中去”的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先一公里”。壮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广泛开展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养,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

5.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完善“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长效机制,强化对外交流合作,立足我市主导产业、工业转型升级、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构建科学、开放、高效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新突破。支持中化中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强重大科技项目对外合作力度,组织实施一批对我市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技术引进项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我市各类创新主体与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

6.推进双创载体建设。充分调动我市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和各类孵化器等服务载体,加强资源开放共享和产学研用合作,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建设功能完备、孵化和带动能力明显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等创业载体,推进创新创业集聚区发展,逐步形成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创办高水平、专业化的众创空间。

三、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创新生态体系,全力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力争2021年我市R&D投入强度达到1.5%,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培育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5家。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中卫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深入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开展项目需求征集工作。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力争2021年完成融资需求入库项目20个,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放“宁科贷”贷款3000万元。二是狠抓科技型企业培育。完善科技型企业信息数据库,加强动态管理服务和政策激励,促进科技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工作,根据企业申请条件的成熟程度,有选择性地进行定向服务、重点培育。三是抓好创新载体建设。抢抓“双循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项目+人才+团队”方式吸引东部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卫共建创新平台,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溢出和转化。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企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建立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民生。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强化科技支撑工程实施。持续支持新技术新成果在生态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示范,引导和推动新技术在人口健康领域的推广和科技成果应用。针对生产安全、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等民生热点问题,开展新技术应用示范。五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目标,聚焦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领域申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目前,已谋划2021年科技计划项目30多个,筛选了宁夏协鑫晶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型太阳能级单晶硅原料使用工艺研究”、宁夏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耐腐蚀不锈钢覆层钢筋制备工艺研究”、宁夏天元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电解金属锰电解车间废气收集排放系统的研究”、宁夏神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基于生物材料的荒漠化土壤治理关键技术开发、集成与示范”、中卫市林场“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固沙技术应用与示范”等11个重点项目,推荐至自治区科技厅,争取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中卫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1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