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科学技术局关于2024年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情况暨2025年工作计划的报告
一、主要工作
(一)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优化提升农产品质量
强化农业科技攻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延链补链强链的重要作用,围绕枸杞、肉牛、奶等精深加工领域,鼓励引导企业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资源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课题研究、试验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组织市动物疾控与卫生监督中心围绕“犊牛腹泻减抗(替抗)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申报市级农业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项目1项。围绕枸杞益生菌发酵饮料、枸杞人参产品、枸杞坚果棒加工技术等精深加工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开发新产品5项。
(二)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一是围绕“六特”产业加强科技攻关,强化科技项目引导。结合全市农业产业布局,搭建供需平台,引导企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夏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联合申报自治区重点研发、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力促区内外先进成果在我市转化应用。今年以来,共获批自治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7个,获批资金920万元。其中“基于视觉引导激光切割仿人采收枸杞的智能装备研发与农机农艺融合的应用示范”项目获批自治区重点研发后支持项目;“香水梨和枸杞复合发酵饮料制备技术推广与应用”等18个项目获批县域科技成果引进示范推广项目,争取资金495万元;“枸杞红参复合营养饮品研发与产业化生产推广”等48个项目获得科技特派员项目立项支持,争取资金475万元。二是配合科技厅开展了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退砂耕地西瓜种植“赛马制”试点管理项目现场验收工作,创建了可复制、易推广的“一抗两调控五结合”综合栽培模式,形成了适合产区应用的技术规程,为硒砂瓜产业高质量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是实施科技兴农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制定《宁夏中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24年工作计划》,将枸杞、肉牛、奶产业核心区产业主要指标进行分解,督促县(区)做好2024年度计划落实工作。今年以来,园区企业宁夏杞鑫种业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集美大学、宁夏农科院等7家高校、科研院所实施的“基于视觉引导激光切割仿人采收枸杞的智能装备研发与农机农艺融合的应用示范”获批立项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后支持”项目,引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设施15个,转化区内外先进科技成果10项。组织16家园区企业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夏赛区)暨第九届宁夏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二等奖1项,优胜奖2项。通过科技创新引导不断增强园区示范带动、引才聚才、支撑发展能力,推动园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化创新载体培育。围绕自治区“六特”产业布局和我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按照梯次培育计划,大力培育各类创新载体,切实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截至目前,组织10家企业申报了自治区雏鹰企业,5家企业申报了自治区瞪羚企业,5家企业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5家企业备案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聚焦农业产业重点领域创新需求,引导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组团式”优势,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金量。今年以来,依托农业企业组建自治区创新联合体5家。
(三)畅通产学研合作渠道,提升农业开放合作水平
一是加强东西部平台合作。充分发挥“科技支宁”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作用,着力推动我市企业与东部地区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共建飞地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今年以来,中宁县联合宁夏大学、全通枸杞等28家联盟单位组建了中宁工业园区枸杞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围绕枸杞产业开展枸杞叶新食品原料研究与开发、枸杞制浆提质增效等关键技术研究,进行枸杞类功能食品研发生产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合作,形成合力推动枸杞产业的升级与创新,联盟获批组建自治区首批科技创新联盟。
二是推动东西部成果转化合作。深入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改革,围绕重点产业和行业关键技术需求,引进一批先进成熟技术落地。组织12家农业企业申报了宁夏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合作大会科技创新需求。宁夏西部星创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实施2024年县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10项,财政支持资金196万元。
(四)加强党对人才工作领导,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一是发挥局党组政治引领作用。局党组切实履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1名班子成员分管,办公室为专责科室,设联络员1名。定期研究并安排部署科技人才工作,今年以来党组会研究部署人才工作2次,经局党组推荐农业农村领域自治区科技领军人才5名、智创卫(未)来候选人1名。
二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县域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组织全市600名科技特派员,围绕枸杞、奶、肉牛、小杂粮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拓展科技服务覆盖面,带动农民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开展科技培训服务200余场次,培训服务农民近5000余人次。聚焦海原县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区内外16名专家教授组成科技特派团,围绕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科技攻关、本土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按照肉牛、小杂粮等产业分为8个产业组开展科技帮扶工作。今年以来,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0场次,培训农民近1000人次,为推动马铃薯、肉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新路径。认真实施“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育项目”,柔性引进自治区畜牧工作站、上海市奶牛研究所等多家单位12名专家,在全市开展奶产业技术实践指导与培训工作,累计完成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数量15万个,繁殖疫病检测样品305个,授课培训一线技术人才130余人次。
三是抓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充分利用国家“三区”人才计划,紧盯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工作任务,选派国家“三区”人才68名,深入宣和镇兴海村、大战场镇清河村、贾塘乡后塘村等55个移民村开展培训服务。实现了人才、资金、技术与移民村特色资源的有机结合。同时,组织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参加科技厅举办的线上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培训班13期,实现了全市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轮训全覆盖。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市涉农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总量偏少,其中涉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占全市比重为34.5%,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2家,占全市总量的25%。农业企业自身开展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薄弱,2024年全市农业企业申报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10项,仅在枸杞领域获批自治区重点研发后支持项目1项,与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不匹配。
(二)科技特派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资金扶持上,目前仅依靠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项目专项经费支持开展工作,项目数量少,支持资金量也小,以2024年为例,全市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48项,承担项目人数仅占总人数的6.5%左右,大多科技特派员集中在种养殖技术指导领域,缺乏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流通、市场营销等领域科技特派员,服务内容、服务能力与农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三)东西部科技合作体系不健全。全市大多数农业企业跟区外高校、科研院所均有合作联系,但部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联系普遍以临时性对接合作为主,缺少长远战略性规划和布局,合作效果欠佳。同时,缺乏系统的合作评价体系来规范和激励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合作成果,影响了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的积极性。
三、2025年工作计划
一是谋划实施科技项目,聚焦难点破瓶颈。围绕枸杞、设施蔬菜、肉牛、小杂粮等特色产业,积极搭建供需平台,引导企业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申报自治区重点研发、重大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延链补链强链的重要作用。年内力争实施科技项目40项以上,在盐碱地高效利用、种质资源保护、枸杞药用价值挖掘、数字农业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着力破解制约农业企业发展壮大的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
二是全力推进园区建设,注重示范强引领。持续深入推进宁夏中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高标准完成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协同开展绿色、安全、高效种养殖及精深加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加速构建以枸杞、肉牛、奶产业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园区示范带动、引才聚才、支撑发展能力。指导中宁县抓好首批自治区创新型县(区)及自治区枸杞产业(中宁)农业科技园区年度建设任务落实。督促指导沙坡头区、海原县围绕大数据、肉牛、小杂粮等产业继续争创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力争2025年获批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1个。
三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增强科创含金量。落实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立健全农业领域企业培育库。鼓励企业由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示范企业迈进。年内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示范企业20家以上。引导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组团式”优势,提高农业企业的技术含金量。
四是建强科技人才队伍,强化服务硬支撑。全面落实自治区《关于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意见》,鼓励支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退休技术人员、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企业法人等参与带动农民创新创业。实行科技特派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科技特派员的轮训监测评估,坚持培树典型与考核解除同时发力,实现科技特派员数量的合理增长和能力的有效提升。全市科技特派员稳定在610名左右,结合特色产业发展,申报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项目20项以上,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
中卫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12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