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推动审计监督全覆盖,中卫市审计局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模式,采取多项措施,运用大数据分析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对市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
一是树立数据先行意识。采集市本级65个一级预算单位和54个二级预算单位上一年度财务数据,对数据实施标准化处理,充分应用大数据分析,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项目,在对一级预算单位财务数据进行筛选的同时,对重点选取的教育、民政等系统所属的二级预算单位开展延伸审计,以数字化方式推进审计全覆盖,将数据分析和现场审计相结合,对存在的问题实施精准定位,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引擎作用”和“筛子作用”,强化审计精准度,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二是成立数据分析团队。打破科室分工界限,调动人员力量,集中计算机审计人才和一线审计人员,整合大数据审计资源,开展集体“头脑风暴”,共同探索大数据审计方法,搭建数据分析模型,关联分析财政数据与部门财务数据,有效拓宽审计覆盖面,推动“单点离散审计向多点联动审计转变”,丰富疑点类型,不断壮大跨科室、跨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力量。
三是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建立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数据库,配备专用计算机设备,分行业、年度存储财务数据,做到财务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其他业务分离,既保障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连续性,又便于对财务数据开展横向纵向对比分析,为全局大数据审计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充分发挥数据“聚合”作用,打破数据分散在各科室、各项目、各审计人员的现状。
四是提升数据分析实效。围绕财政预算编制、国有资产管理、非税收入等几个方面,筛选出三批次35项问题疑点,并对65个一级预算单位和54个二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余额、存量资金规模、结余资金使用用途进行了摸底统计分析,编制疑点核实指引,分7个审计组进行核实。通过大数据审计,发现了预算编制不完整、资产入账不及时、非税收入未及时上缴等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剖析原因,督促相关部门立行立改,打通审计监督“最后一公里”。
通过运用大数据审计,中卫市审计局向信息化要效率,向大数据要资源,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率,为建立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建设节约型政府提供有力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