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中卫市水务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贯彻全会精神 推进水治理现代化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2021-02-01 来源:中卫市水务局
字号: | 打印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等一系列涉水重要任务,为我市“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现代水利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坚持以水而定节水为重,着力建立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针对我市生态脆弱、地多水少、产业欠发达的实际,细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措施,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贯穿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依法落实以水而定,强化源头严控、过程严管、结果严评,推动水资源配置由超限供给向用之有序转变。坚持节水优先,落实国家节水行动,严控水资源利用上线,保护好珍贵的黄河水资源,构建全域全员全行业节水新格局,大力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涵水型生态林业、保水型生态牧业,促进以水为核心要素的各生态生产要素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为先,着力构筑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运用系统性思维、全局性办法,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水生态环境由根本好转向显著提升转变,厚植美丽新中卫水生态环境底色。

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与保护,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实现“四乱”问题动态清零。继续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让湖连起来、水流起来、生态活起来。

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建设。针对我市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强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要、综合康复为基,围绕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和增加治理面积两大任务,坚持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荒、治沙一体谋划、整体推进,以海原县黄土丘陵水土流失区为重点,以清水河等重点流域为骨架,坚持工程、生物和管理措施并举、乔灌草齐抓,实施淤地坝除险加固、坡耕地综合整治等水保生态建设,努力做到泥不下山、沙不入河。

坚持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着力建设现代新型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治水兴水用水节水、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城市农村山川平原,实现城乡各业用水均衡受益,全力保障中卫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

大力推进黄河战略工程建设。积极配合国家、自治区全力推进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创造水安全条件。同时配合做好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前期工作,促动中卫现代水网整体升级。

大力推进城乡供水网络建设。加快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搭建全市供水“主动脉”;全面启动“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推进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打造高质量“供水圈”,确保居民喝上“放心水”。

大力推进农业灌排水网建设。实施卫宁灌区及固海、南山台扬水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快推进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环香山地区生态经济林供水等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五小水利”工程,推进农业灌溉向集约型、高效型、生态型转变,切实解决好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

坚持共享发展提升服务,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把与民共享水利发展红利作为一切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堵漏洞、强弱项、通梗阻,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新需求。

大力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针对黄河中卫段标准化堤防局部未建、存在薄弱环节的现状,统筹上游下游、岸上岸下,分区分类实施黄河宁夏段综合治理(中卫段)项目,实现黄河中卫段标准化堤防全闭合,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大力推进水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建设“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和现代化灌区为牵引,加快供水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应用信息化新技术,建成高标准水务一体化管理服务网,逐步缩小城乡涉水公共服务差距。

坚持创新发展科技兴水,着力提升水治理现代化能力。牢牢抓住创新发展的“牛鼻子”,借助“云天中卫”建设,大力拓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手段在治水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建设完善黄河(河湖)监管、水资源监控调度等应用系统,开展雨情、水情等监测站网体系建设。对标先行市建设,整合各种治水要素,突出解决生产难题、提高管理效率、改善工作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有效增强治水发展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治水,着力构建全社会参与管水兴水格局。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为契机,围绕《中卫市水权水价综合改革     推进全域全员全行业节水实施方案》的实施,促进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和区域流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从先行市建设全局的角度实施多元治水,持续探索中卫管水、治水新机制,着力构建多元共治的系统治水体系,激发各方力量参与治水的活力,形成全社会大干水利、干大水利的合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