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投资与建设 中卫旧貌换新颜----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卫市投资与建设辉煌成就
60年前,中卫黄沙漫天,戈壁荒凉,60年后,绿树田园,鱼米飘香,“沙漠水城、花儿杞乡、休闲中卫”,60年中卫山川发生沧桑巨变。
纵观60年中卫投资建设历程,凝聚了全市人民和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成就巨大,硕果累累。60年来,尤其是2004年撤县设市以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历届市(县、区)领导班子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依托中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优化投资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市投资快速增长。巨大的投资建设,给中卫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给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奋进历程
60年来,中卫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迅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2003年,原中卫县共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07亿元,年均增长18.4%;2004年撤县设市后,2004-2017年全市共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1.79亿元,年均增长16.2%。
从投资发展的总体状态来看,中卫市固定资产投资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8-1978年)百业待兴,投资建设缓慢发展,有升有降。自治区成立之前,中卫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一穷二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县上下艰苦努力奋斗下,各项建设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投资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发展较慢,而且增长幅度波动较大。20年间,共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84亿元,年均增长8.3%,期间有9年是下降状态。
这一期间,全县上下勒紧裤腰带,陆续投资建设投产了炼铁、造纸、亚麻、粮食加工、农机修造、化肥、煤矿、石膏、水泥等工矿企业,有了初步的工业基础。1958年,兴建4000千瓦的迎水桥发电厂,中卫始有电力工业,1972年始建中卫变电站,架设高压线路,至1976年,全县川区均通电。1966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决策,沈阳市中捷友谊厂部分车间设备搬迁到中卫,改建为大河机床厂。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拆迁拓宽修通火车站至新鼓楼的北大街。60年代,县城东、西、北大街始铺筑为柏油路面,70年代,县城拓宽修通南环路,与北环路贯通,修整截直县城至镇罗等农村公路。1978-1981年,修建迎水桥至阎吉拉图公路,是全区在沙漠中修建的第一条公路。建设县人民医院和公社卫生院10处,新建一中、二中及东园等11所乡镇中学。大规模开展农田治理整治,兴修扩建第一排水沟、北干渠、七星渠等大批水利设施,新建南山台一期扬水供水和同心扬水工程,修筑防洪坝。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成立县林场和园艺场、固沙林场,大规模开展三北防护林建设和草方格治沙工程,在固沙护路、保护包兰线安全行车、农田免受沙灾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
第二阶段(1979-2003年)改革开放,搞活放开,投资建设快速增长,全面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逐步放开,固定资产投资由过去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国有、集体、个人及其他各类所有制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经济建设新格局。1979~2003年,原中卫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23亿元,是1958~1978年投资总和的72.9倍;年均增长27.3%,是1958~1978年期间年均增速的3.3倍。
这一期间,中卫把大力发展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振兴经济的关键来抓,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采选、冶炼、建材、化工、地毯、制鞋、造纸、印刷、食品、饲料、机械加工等行业为骨干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结构,开发了一部分优质名牌产品,具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建成宝中铁路,形成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建成黄河公路大桥、包兰铁路复线改造、石嘴山至甘塘铁路电气化改造、迎水桥大型铁路货运编组站等重点项目,凸显中卫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战略地位。县城拓宽、拆迁、修通新鼓楼南大街等多条道路,新建和改建一批夸省、县以及农村公路。1992年,以商城、商业街拆迁建设为突破口,拉开了城市建设的序幕,县文化宫大楼、中卫大厦建成开业,拓宽动迁鼓楼四拐角,改造建成了逸兴大酒店、人民商场等,形成了鼓楼商贸区。新的火车站、文化、五环广场、城市排污、二期自来水扩建工程建成,滨河大道、中央大道等六条城市道路开工建设,拉大了城市框架,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建成了长河小区、世纪花园等住宅小区,城市破旧房屋得到了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大规模开展封山育林项目,兴建8600亩赛金塘万亩果园,积极有效的开展二代农田林网骨干林带建设。沙坡头水利电力枢纽工程建成发电,完成美利渠口迎水坂加宽加高、山区水利、农业综合开发、降氟改水骨干输水、碱碱湖灌溉等工程。建设了县医院门诊大楼、疾病控制中心和第四中学、常乐等乡镇中学教学综合楼。加快文化、广播、电视、邮电通信业建设,进行市话线路改造、农话线路改扩建,建立多个无线接入基站,建设光纤环路传输网络,架设杆路、光缆等。加快了沙坡头旅游区基础设施和游乐设施的建设,开辟了寺口子旅游区,完成了高庙公园改造,建成了水稍子度假营寨等旅游项目。
第三阶段(2004-2017年)撤县设市,投资较快增长,规模快速扩大,各行各业建设进入快车道。全市上下发扬“三苦精神”、“两情作风”,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全市投资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2004年的55.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46.85亿元,是建市初的6.3倍。2004-2017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1.79亿元,年均增长16.2%。其中,县属累计完成投资2283.38亿元,年均增长21.3%;区属及农村农户累计完成投资478.41亿元,年均增长9.4%。累计投产项目2989个,新增固定资产1581.54亿元,年均增长29.9%。大批项目的竣工投产,为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辉煌的建设成就
(一)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设市以来,中卫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鲜明特色。
设市之初,中卫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8.3:68.5:23.2,工业投资占比较高。2005-2009年,由于是新成立的地级市,中卫城市和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党政机关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需求旺盛,三产投资占比超过二产,投资结构变成6.6:40.1:53.3。2010-2014年,一大批制造业和新能源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工业投资高速增长,投资结构变成3.5:66.6:29.9。2015-2017年,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全市产业投资逐渐从前几年的偏重光伏、风力发电和化工、高耗能投资转向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和仓储物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投资结构变成11.4:35.1:53.5,二产投资回落明显。
1、第一产业投资建设稳定发展。农业是中卫重要的基础产业,全市在不断加大第一产业投资力度的同时,不断进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由单一的农业转变为农、林、牧、渔业及辅助性活动全面发展,并向高产、优质、特色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2004-2017年,县属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26.13亿元,占同期县属投资额的5.5%,年均增长20.2%。
2、第二产业投资建设飞速发展。工业投资一直都是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对已有规模和发展潜力的化工、冶金、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新材料、轻工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为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2017年,县属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257.17亿元,占同期县属投资额的55.1%,年均增长23.2%。其中,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231.87亿元,年均增长23.1% ,在工业投资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累计完成投资473.04亿元,年均增长18.9%,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3、第三产业投资建设日新月异。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三次产业中发展的亮点。2014年以来,重点向公共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工程、新经济等领域倾斜。以云计算、云制造、云应运为代表的新经济建设发展步伐加快,信息产业的投资持续增加,新动能不断聚集,必将为我市带来长远的利好。2004-2017年,县属第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900.08亿元,占同期县属投资额的39.4%,年均增长20.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累计完成投资71.55亿元,年均增长4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完成投资174.56亿元,年均增长13.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32.8亿元,是三产投资中的亮点,未来中卫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投融资体制多元化发展
中卫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主要进行公益性项目的投资,把竞争性项目推向市场,企业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了民间投资的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日趋成熟壮大,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港澳台、外商等多种投资主体全面发展的新格局。2004-2017年,累计完成县属国有投资708.96亿元,年均增长14%;民间投资异军突起,累计完成投资1561.25亿元,是国有投资的2.2倍,年均增长33.6%。
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是投资的主体,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20世纪80年代后,建设资金由单一的国家拨款过渡到现在的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企事业自筹、其他资金来源的形式多样的融资渠道。2004-2017年用于投资建设的县属累计资金来源合计1944.18亿元,年均增长21.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285.19亿元,年均增长23.9%;国内贷款387.14亿元,年均增长16.4%;自筹资金1027.62亿元,年均增长21.3%,自筹资金成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使项目风险由过去政府直接承担,转为由企业、银行、个体和机构投资者共同承担。
(三)固定资产投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 工业投资一马当先。设市以来,中卫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在戈壁荒滩和低丘缓坡地上建成了中卫工业园区、中宁工业园区、海兴开发区3个工业园区,成为中卫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地和招商引资企业的福地。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军民融合、精细化工、黑色冶炼、建材及农副产品加工8个产业板块,投资建设和培育了全球最大的电解金属锰生产企业天元锰业,重点建设宁钢集团、锦宁铝镁、协鑫晶体、银阳新能源、紫光蛋氨酸、科豪陶瓷、华御化工、江苏瑞盛锂电池等一大批工业制造项目和中电投风力、金阳光伏40家新能源发电项目,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427万KW。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33.5亿元,是2004年的14.3倍;形成年生产机制纸16万吨,水泥686万吨,钢材109万吨,单晶硅1.3万吨,瓷质砖873万平方米、发电量122亿千瓦时生产能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持续增加,从2004年的77家上升至2017年的123家,增长1.6倍,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设市以来,中卫市坚持以绿为美、以水为源、以净为荣、以适为宜、以人为本的原则倾心打造城市。做大做美“绿”文章。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3平方公里扩展到74.2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98%,绿地率为28.57%。实施了美利林纸一体化造林和南华山水源涵养基地造林工程,中卫山川更加秀美,充满活力。做足做秀“水”文章。建成市区景观水系和腾格里湿地公园、香山公园、应理湖、十里水街等湖泊水系及亮化工程。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得以彰显。2004-2017年累计完成教育项目投资48.2亿元,年均增长20.2%;卫生和社会保障项目投资15.71亿元,年均增长16.7%;文体娱乐业项目投资11.62亿元,年均增长13%。新建中卫中学、中卫一中、中卫职校、海原五中,建成了“五馆一中心”、宁医大中宁医院、城市高庙街区仿古改造等项目。绿化、水系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幅提升城市品位和价值,中卫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自治区卫生城市,“宜居、休闲、生态美”成为中卫亮丽名片。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移民搬迁,建设美丽新农村,共创温馨舒适家园。90%以上的农村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实施农户外墙立面排危,居民环境整治,改造危旧房等,完善农村公路、院落垃圾箱等环卫设施的配置,实施农户改厨、改厕。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集中处理系统,安装太阳能路灯、60%以上的农村户通上自来水。
----全域旅游魅力绽放。设市以来,中卫市着力推进旅游由随意开发向规划引导转变、资源战略向品牌战略转变、景区时代向目的地城市转变、特色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全力打造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城市、国家级国际化沙漠旅游目的地城市。大力实施“旅游优先发展”战略,让“沙漠水城”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质的飞跃。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业态日渐丰富,大漠黄河、杞乡文化、海原环球大震遗址等旅游资源得以挖掘,“白马拉缰”保护工程、黄河沙坡头大峡谷、千年党项民俗村、银阳光伏科技生态园、金沙岛景观提升、旅游新镇、沙坡头水镇等旅游项目建设完成。引入港中旅集团进行战略投资,拓展旅游品牌效应。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建成旅游景区22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6个,建设各类酒店526家,农家乐269家。
----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设市以来,中卫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发生根本性改变,有力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2004-2017年,全市县属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52亿元,年均增长17.7%。电力建设快速增长投资兴建中电投热电、风力发电、金阳等一大批太阳能发电项目,大规模改造农村电网,建成深中天然气供气、中水回用等供热、供水及污水处理工程。水利投入持续加大。实施了南山台、兴仁综合供水、南北干渠节水改造、农田渠道砌护、改造中低产田等重大项目,夯实农业发展后劲。立体交通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先后建成中太铁路、中营高速公路、南北滨河大道、黑海高速、迎闫跨铁桥、新改扩建中卫、中宁黄河公路大桥、工业园区等主干道路和乡村道路建设,使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917公里,比建市之初增加了473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1公里。开工建设中卫到吴忠城际高铁,建成通航沙坡头机场。开行中卫—欧洲、中卫—俄罗斯国际班列。中卫铁路口岸、中卫物流园建设顺利推进,中宁国际陆港投入运营。中卫逐步形成连接周边城市之间、中卫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之间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信息投资后续发力。投资建设了一大批电信、移动、联通通讯设施工程,通讯网络覆盖全境。
----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设市以来,中卫市房地产市场呈现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销售旺盛的态势。2004-2017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06.25亿元,年均增长25.4%,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幅度高9.2个百分点。累计竣工面积1236.01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3.5%;累计销售商品房面积835.83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5.5%,其中,累计销售住宅面积729.35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6.9%。相继开工了恒祥国际、旭日隆祥、新墩、西关等棚户区等小区;建成了众一山水城、黄河花园、瑞丰家园、中宁枸杞花园商住小区;竣工交付使用宜居家园、民生花园、福兴苑、中宁石空公租房、石空工业城等保障房项目。一大批功能齐备、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的建成,基本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并使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建成并陆续投入运营的世和新天地、四季鲜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宁枸杞国际交易中心、海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商贸项目,使得居民的购物场所有了很大的改善,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建成中卫、中宁、海原等124幢98.4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大楼。
----云计算、军民融合产业蓄势待发。从2013年开始,在整合自身电力、土地、资源、政策等优势后,中卫采取“前店后厂”模式打造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云数据基地。累计完成厂房、服务器及各类基础设施投资35亿元。目前,美国亚马逊中卫合作数据中心项目(一期)、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一期)、360数据中心已投入使用;美利云数据中心二期、比特云数据中心、炫我数据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同时,抢抓国家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机遇,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军民融合产业提前谋划,有序推进。中国西部飞艇产业基地、卫星数据接收天线组阵项目已开工建设。“宁夏一号”卫星项目被列为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已完成系统建设方案论证;国家天文台卫星光学观测站、中科遥感卫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基地、火星探索体验基地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三、光明的前景
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为我们绘制了新的蓝图 ,中卫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在创新发展大潮中与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严峻挑战,面临着发展不足与生态脆弱的双重压力,面临着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培育竞争优势与补齐发展短板的双重难题。
当前,由于短时期内出口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今后中卫加快发展、优化结构的主要措施。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非国有投资的发展;要加大农业政策扶持支撑力度,继续促进农业项目投资建设,打牢农业基础,建设中卫美丽乡村,让中卫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美、空气更清新;要促进中卫、中宁工业园区原有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撬动工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环保污染少的新型制造业、中卫云服务基地信息传输服务、健康养老、乡村休闲旅游等项目的投资;要进一步拓展资金渠道,有效缓解建设资金短缺对投资增长的制约。
经过60年的投资建设,中卫已经跃升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60年辉煌路,弹指一挥间。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工业强势崛起、农业枝繁叶茂、城建日新月异、园区激情四溢、民生指数节节攀升……
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勤劳勇敢的中卫人民正满怀信心,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卫转型追赶、高质量发展更尽一分力,更添一分彩,向着更高的目标发起新的冲击。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