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风雨兼程路 跨越发展铸辉煌-----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中卫工业经济发展成就
伴随着自治区前进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卫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60年的沧桑巨变,60年的凯歌壮志,60年的风雨兼程,中卫人民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工业发展波澜壮阔,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行业领域枝繁叶茂,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聚集不断加快。60年来,中卫工业经济充满了生机活力,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60年的跨越征程
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鼓励下,中卫工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力争先,实现了由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初级阶段,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建设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精细化工、黑色金属生产加工、有色金属生产加工、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回顾过去的60年,中卫工业经济发展大致分为发展起步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和扩张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8-1978):工业发展起步阶段。自治区成立前,中卫经济落后,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工业经济主体大多为私营小手工业式的作坊。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工业生产开始起步,全县实行全民大办工业,注重投资兴办集体、国营工业企业,先后兴办了国营煤矿、炼油厂、铁矿、炼铁厂、石膏矿、粮油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工矿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08万元。其中,县石膏矿1958年建矿,年产1.5万吨石膏粉,是全国六大露天石膏矿之一。此后,县石膏矿根据市场情况,将生产能力扩大到3万吨,实行机械化生产,形成了各种石膏粉系列产品,产品多次获得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在国内市场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1962-1965年,全县开始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政策,在工业方面实行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规模,关停并转,精简职工,大力调整经济内部结构,迅速扭转经济滑坡趋势。期间建成了农牧机械厂、大河机床厂、中卫县印刷厂等企业。其中,大河机床厂是1965年沈阳中捷友谊厂遵照中央“三线建设”战略部署,搬迁部分设备、人员至中卫落地生根建成的企业,该厂1966年开始投产,当年生产机床746台,此后大河机床公司不断技术创新,1969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数控机床—六角转塔数控立式机床,后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成为当时国家机械产品出口基地百强企业。
1966年,“文化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开始,经济建设受到冲击,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围绕地方工业的短线,兴办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小钢铁、小机械即“五小”工业,工业经济在波动中仍得到一定发展,这一期间兴建了中卫地毯厂、水泥制品厂、大河附属配件厂、中卫县化肥厂等企业。其中,中卫地毯厂创立于1972年,是当时宁夏唯一的地毯生产出口创汇厂家,由于当时地毯外贸出口形势较好,地毯厂抓住机遇,壮大了生产规模。至1976年,地毯厂完善了各道工序,年产量达到一万平方米,成为宁夏轻工行业的排头兵。1978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563万元,首次突破4000万,是1958年的7.5倍。从产品产量看,完成原煤18.0万吨、石膏25.4万吨、木制家具9281件、地毯3899平方米、合成氨2000吨、水泥16000吨、砖1134万块、日用陶瓷12.8万件、生铁12000吨。
第二阶段(1979-2003):工业加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指导下,城乡各种私营、个体或联营工业蓬勃发展,工业经济发展迈出重要步伐。
进入80年代,全县各级领导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形成“若要富,大办工业找出路”振兴经济的共识,将大办工业作为全县经济改革、建设的重点,对全县国营、集体工矿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全面调整充实,改造扩建,至1985年基本形成有一定生产规模、能稳定产出市场所需产品的工矿企业27个,先后建成了县饲料公司、红星建材厂、镇罗铁合金厂等企业,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744万元。
1985年以后,中共中卫县委、县人民政府又确定“以工富县”的指导思想,先后提出一手抓新上项目,一手抓老企业技术改造的“两手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8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提出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1988年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私营企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受各项经济体制利好改革的影响,中卫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加快,以无比强大的生命力,由粗放、小规模向集约、规模化方向转变。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卫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历史机遇,根据全县资源优势和自治区产业发展的整体部署,积极扶持造纸、冶金、建材等工业快速增长,促进化学、机械、煤炭工业稳步发展。出台了《中卫县综合改革方案》和《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先后建成了中卫县新型建材厂、香山酒业、美利纸业和中卫县银河冶炼厂等企业,1999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0.2亿元,首次突破十亿元。
新世纪以来,中卫工业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县委、县政府把工业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实施了科豪陶瓷、胜金水泥、天达冶金、美利纸业扩产加盖、香山酒业2万吨枸杞饮料生产线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效益高、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使得全市工业规模扩大,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卫的工业经济实现了新的腾飞。
25年来,中卫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截至2003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79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2.4亿元,是1978年的49.1倍,是1958年的368.1倍,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1%,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明显的主导地位。从产品产量来看,完成原煤产量21.4万吨,机制纸20.6万吨,染料中间体8814吨,釉面砖176.8万平方米,地毯18578平方米,电石4.8万吨,合成氨1.7万吨,水泥49.0万吨,铁合金5.7万吨,金属镁4130吨。
第三阶段(2004-2017年):工业扩张发展阶段。2004年,中卫市成立,从此中卫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建市十三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务实苦干、开拓创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强市”战略为抓手,以园区为载体,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给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全市工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后制定了《中卫市招商引资若干政策规定》,编制了《中卫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完成了《中卫市产业发展规划》、《中卫工业园区(东扩区)总体规划》,出台了《工业与固定资产投资保增长18条措施》等优惠政策,投资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功地托起了中卫工业经济的腾飞。
十三年来,全市累计共完成工业投资1231.9亿元,年均增长23.1%。先后建成了天元锰业金属锰、赛马水泥、宁夏隆基硅材料、华夏特钢镍铁、茂烨冶金、振发新能集团、宁夏钢铁集团、新华实业集团、锦宁铝镁、国家电投集团风力发电、银阳新能源、瑞泰科技、锦宁巨科、振阳银阳光伏、重庆紫光天化蛋氨酸、协鑫晶体科技、国家电投集团中卫热电等一批主要项目和重点企业,对工业经济的较快增长起到了强劲的支撑作用。在投资的强有力带动下,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6.18亿元,至2008年突破一百亿,2011年突破二百亿,2017年完成553.3亿元,是2004年的12倍,建市以来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8%,工业已然成为全社会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60年来,中卫工业一次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上,高瞻远瞩,极目远眺,在思考中破茧,在转变中突破,如旭日初升,正欣欣向荣。
二、60年的辉煌成就
(一)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设市以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改善营商环境,制定出台了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特色工业,逐步形成了以电力、有色、黑色、精细化工、建材、造纸、农副食品制造等为支柱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体系,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优势产品。全市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设市以来,中卫工业规模总量持续壮大,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4-2017年,全市累计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773.6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0%。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2%,比2004年提高3.5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比最大的行业。其中,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39.3亿元,是2004年的14.5倍,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7.5%,工业总量规模实现较大突破。
2、企业数量稳定增加,资产总量成倍增长。建市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市委、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企业延伸循环发展,引导企业研发创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大工业园区投入,下大力气培育中小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稳定增加,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133户,比2004年增加56户,比2011年增加60户(2011年开始实行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口径)。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达到1956.1亿元,是2004年的32.8倍,是2011年的4.9倍。
3、大中型工业稳步发展,龙头企业实力增强。建市以来,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逐年增加,实力不断增强,为全市工业稳定增长,起到了托底筑基的关键作用。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只有1户大型企业,13户中型企业,至201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达到26户,其中大型企业6户,中型企业20户。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9.5亿元,产出规模比2004年扩大了295.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6.1亿元,比2004年增加322.1亿元。大中型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为19.5%,但产值总量的占比达到59.3%,利润占比为67.2%,均超过一半。2017年,全市有9户企业年产值超过十亿元,这9户巨头企业共计完成工业产值244.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4.1%。
(二)工业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1958年,中卫县工业产品仅有原煤、天然碱、生铁、地毯等少数几种产品。1958年后,在大办工业的浪潮下,工业产品有所增加,至1961年,形成生产较为稳定的工业产品20多种,即原煤、土焦、铁矿石、石膏矿石、生铁、机砖、耐火砖、土化肥、水泥、电动机、工农业水泵、金属切削机床、针棉纺织品、亚麻纤维、皮鞋、布鞋、挽具、麻绳、土纸、陶瓷、家具、中小农机具以及火力发电等。60年代,工业生产在调整、充实、巩固、提高中得到逐步发展,工业产品逐步更新增加。至70年代,主要工业产品有数十个门类100多个品种。80年代,工业产品迅速增加,至1993年发展为14个门类1000余种。
建市以后,中卫市工业经济进入从传统的原料输出型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轨的关键时期,工业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的历史画卷。今天,中卫已经形成铁合金、金属锰、枸杞制品、单晶硅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品牌产品。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涉及35个门类,主要工业产品饮料酒完成1297万升、电石47.2万吨、单晶硅1.3万吨、多晶硅0.5万吨、瓷质砖873.3万平方米、钢材108.7万吨、铁合金71.1万吨、原铝29.2万吨。
(三)行业领域枝繁叶茂
60年来,中卫工业逐步建成了一个门类逐渐齐全,生产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中三大工业门类、18个大类行业、51个小类行业。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转型发展,工业行业结构逐步调整。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1.9%,占比超过一半,制造业整体水平较高,说明我市工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更趋合理,现代有色金属冶炼、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快速成长,工业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较为明显。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有11个行业比上年实现增长,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个重点行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最大,合计贡献率达到100.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个百分点。
(四)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中卫工业始终注重走科学高效发展之路,注重与市场化同步发展,以效益为中心调整工业生产,确立工业的效益优势。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8.0亿元,是2004年的13.8倍。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三大行业共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7.8亿元,占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67.2%。
受重点工业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和企业强化成本控制影响,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9.9亿元,是2004年的27.6倍。分行业来看,全市规上工业中有11个行业利润总额超过一千万。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六个行业利润总额超过一亿元,共实现利润总额37.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的94.0%。
从盈利能力来看,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61.6%,比2004年提高136.5个百分点,七项构成指标呈 “三升三降一改善”。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3.5%,比2004年下降5.2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30.8%,提高39.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69.8%,改善5.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7次/年,下降0.9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2%,提高3.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84084.3元/人,是2004年的5.2倍;产品销售率为98.2%,下降0.6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发展质量正在不断调整和改善。
(五)工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作为欠发达地区,中卫市一直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面对建市前工业初级产品比重过大,对能源和原材料依赖过大,单位产品能耗过高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利用荒漠化土地大力发展单晶硅、多晶硅等新材料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产业,增强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力。大力发展铝、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工业,改变了以炼铁、铁合金为主的黑色金属冶炼传统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等现代化工产业,淘汰小水泥、小炼铁、小造纸、小化工等落后产能,极大地提升了全市工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
一是去产能稳步推进。2017年,全市共淘汰落后产能项目5个,淘汰电石产能13.2万吨,碳化硅产能1万吨,平板玻璃560万平方米等,全年落后过剩产能淘汰任务如期完成。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见成效。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有43户战略性新兴企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0.9%,超过五分之一,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产业共有企业5户,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9%,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7.7%。
三是非公经济地位明显提高。受简政放权、释放红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非公经济发展加快。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2.6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1%。
(六)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建市以后,全市两县一区你追我赶,工业经济总量逐渐攀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县域发展特色化、差距化开始显现。
从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看,2017年,沙坡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8.4亿元,是2004年的9.8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4%,比2004年降低20.3个百分点;中宁县规上工业完成产值288.9亿元,是2004年的20.9倍,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3.6%,比2004年提高16.6个百分点;海原县规上工业完成产值21.7亿元,是2004年的191.8倍,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1%,比2004年提高3.8个百分点。
从企业数量看,截至2017年末,沙坡头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户,比2004年增加36户;中宁县规上工业企业48户,比2004年增加18户;海原县规上工业企业5户,比2004年增加2户。
(七)产业聚集不断加快
工业园区是支撑新型工业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60年来,中卫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带动了工业整体水平提升。
2004年以前,中卫市还没有设立工业园区,建市以后,虽然依托一些原有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但仍然规模小、层次低、发展慢、污染重,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产业园区。为改变全市工业散乱差落后局面,使工业向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全市区位、交通、土地等组合优势,在戈壁滩和低丘缓坡上建成了中卫工业园区、中宁工业园区和海原厚德慈善三个主工业园区,以及镇罗特色冶金产业基地、宣和电石化工循环产业基地、常乐新型建材陶瓷产业基地、宁夏红健康养生产业基地和沙漠光伏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涉及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和枸杞深加工等行业门类,成为中卫招商引资的福地。截至2017年末,三大园区入园企业达到139户,全年园区产值达399.6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2.2%。
中卫工业园区是集工业发展、生态绿化为一体的区级综合性工业园区,园区自2007年10月开工建设,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1.0亿元,截至2017年末入园工业企业达到95户。近年来,随着入园企业不断增多,产业结构也从建设初期的单一走向多元,初步形成了3个大中小项目合理配套、上下游产品相互关联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并在转型发展上有了新的突破。一是以华御苯系中间体、瑞泰科技及蓝丰生化农药中间体等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链;二是以协鑫单晶硅、银阳新能源为龙头的多晶铸锭单晶拉棒—电池切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项目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链;三是以宁钢集团为龙头的集采选烧、铁钢材及加工一体的钢铁冶金产业集群。
中宁工业园区于2006年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命名,园区规划面积219.2平方公里,工业用地面积161.2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累计投资达到34.5亿元,2017年末入园企业34户。现已形成以锦宁铝镁、锦宁巨科、今飞轮毂等企业为代表的铝镁合金及其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天元锰业、华夏特钢等企业为代表的金属锰、镍铁、铬铁循环经济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兴尔泰、新世纪冶炼等企业为代表的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以赛马水泥、瀛海天祥、天元建材等企业为代表的水泥建材及其加工制品产业集群;以宁夏红、御萃坊、早康等企业为代表的枸杞深加工“五大产业集群”。
海兴开发区于2013年12月设立,规划面积30.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16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发展区面积约5.38平方公里,2017年入园企业10户。建成小微企业孵化园标准化厂房17栋,引进振发、华创等工业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家,初步形成了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
三、展望与结语
六十年奋斗,有急流险滩,有艰难险阻,更有中卫人迎难而上的雄心;六十年历程,有创新思索,有转型探路,更有中卫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一笔笔铿锵有力的“数据”,描绘出全市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奋力推进中卫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印证了六十年中卫“工业强基”脚步的稳健有力。重温发展,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新的征程任重道远,新的使命催人奋进。中卫工业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砥砺奋进,破浪前行,续写中卫工业发展新辉煌。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