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降速运行 结构明显优化 -----2018年中卫市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
2018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下降态势,但降幅略有收窄且结构上明显出现优化,更加注重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治理,更加注重民生的保障和着眼未来新经济发展的布局,投资对推动中卫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我市投资项目减少,接续动力不足,建设资金紧张,工业投资持续下降等现象比较严重,投资形势依然困难重重。
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基本情况
201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2.5%,降幅比年初回升13.8个百分点,比全区下降18.2%平均增速低14.3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沙坡头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1.3%,降幅比年初回升21.3个百分点;中宁县投资下降34%,降幅比年初回落18.9个百分点;海原县投资下降32.4%,降幅比年初回升54.9个百分点;
分属性看,县属地方投资下降31.5%,降幅比年初回升15.5个百分点;区属和农村农户投资下降34.9%,降幅比年初回升6.1个百分点。
二、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主要特点
(一)投资增速开局不利,全年降幅明显,但呈逐月回升态势。从发展趋势看,1-3月,因受大气环境整治的约束项目复工迟、新能源项目进展缓慢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大幅下降。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先后动工建设高铁黄河桥、站前广场道路等6个高铁项目;西云新一代数据、美利云数据中心、中国大脑绿色等数据中心项目;中冶美利云、中卫宁清50兆瓦光伏发电、华电海原李俊堡100MW风电、海原县七营镇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项目;紫光蛋氨酸关键工艺技术改造、协鑫一期1GW技术升级节能技改、华御年产29万吨离子膜烧碱技改、宁夏中宁发电公司烟气超低排放改造等技改项目;中华锂电池、宁钢废钢资源回收加工项目、中宁喊叫水扬水工程、天元锰业2×350自备热电厂等工业项目。在上述重点项目的支撑下,遏制了全社会投资的下降幅度,并逐月回升,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分产业投资全面下降。2018年,在县属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41亿元,比上年下降44.9%,其中,农业完成投资1.45亿元,下降74.2%,林业完成投资3.1亿元,下降33.3%,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投资1.17亿元,下降83.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85亿元,下降39.3%,其中,工业完成投资51.77亿元,下降39.3%,制造业完成投资21.76亿元,下降2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3.64亿元,下降22.6%,其中:基础设施(不含电力)完成投资31.45亿元,下降11.2%,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为37.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5.47亿元,下降39.1%,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为42.4%。
(三)投资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可喜变化。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后天的财政收入和就业。虽然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但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新动能不断积聚,为转型追赶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1、畜牧业及其配套产业投资大幅增长。2018年,全市畜牧业完成投资6.74亿元,增长31.6 %,比第一产业投资增速高76.5个百分点;
2、工业技改和非高耗能投入力度加大,工业发展后劲增强。2018年,全市企业改建和技术改造完成投资6.98亿元,增长21.6%;纺织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共完成投资4.1亿元,增长241.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2.82亿元,增长39.5%。
3、环保和节能降耗压力有所降低,基本摆脱了依靠光伏风电拉动投资的局面。2018年,全市高耗能工业完成投资13.18亿元,下降38.4%,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投资6.98亿元,下降39.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投资2.18亿元,下降38.4;新能源完成投资17.5亿元,同比下降56.1%,占工业投资的33.8%,比最高峰期的比重下降35个百分点左右。
4、新动能和交通投资后续发力。经过近几年投资建设,西云数据中心、中冶美利云数据中心一期竣工投产运营,已产生效益,比特云、炫我西部云、中国大脑绿色等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必将为促进我市经济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2018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完成投资7亿元,下降4.6%,高于全社会投资27.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9亿元,增长21.3%。
(四)国有和民间投资双双下降,但主要是民间投资活力不足。2018年,全市国有投资比上年下降18.9%,民间投资下降46.9%,主要受市场大环境影响,投资效益下降,私企老板投资积极性不高,民间投资乏力,也是工业投资下降的主因。
(五)房地产开发市场运行基本良好,去库存取得一定成效。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5.47亿元,比上年下降39.1%;房屋施工面积638.77万平方米,下降17.2%;商品房销售面积77.46万平方米,下降8.7%,其中住宅69.78万平方米,小幅下降0.3%;商品房销售额30.53亿元,下降4.4%;12月末全市待售面积91.54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2.4万平方米,下降2.6%,其中,住宅42.79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9.4万平方米,下降18%。
三、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项目储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因政府性债务化解,政府投资项目削减,政府类投资减少。二是社会投资欠活跃,重大投资项目下滑。三是部分单位组织申报和争取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前期工作不扎实,部分项目前期调研、论证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础资料不全面,项目难以实施。四是有的项目由于规划、国土、环评等前期手续滞后,影响了项目如期开工建设。
(二)项目个数大幅减少,停缓建项目增多。2018年,施工项目个数479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73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个数265个,比上年同期减少146个。尤其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大幅减少,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较2017年减少72.3亿元,停缓建项目20个,比2017年多7个,影响投资增长。
(三)市级部分重点项目未动工或进展缓慢,区属重点项目大多进入收尾期,影响投资增长。全市年初制定的80个重点项目,截止12月底,开工建设70个,有10个尚未开工,如:沙坡头区至海原高速公路、国道338线中宁至沙坡头段改线工程、迎水桥铁路口岸、星星酒店等项目。区属项目中卫到吴忠城际高铁、黄河二期防洪项目进入收尾期,投资量较小;移动中卫数据中心项目因缺乏客户,没有大量采购服务器等设备;联通中卫数据中心项目只是破土,工程并没有动工。
(四)企业融资难问题显现。企业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展。1-12月,我市县属5000万元以上项目本年到位资金比上年下降38.4%。如:天元锰业共有11个项目,因缺乏资金,进展缓慢;圣光宜农也因资金问题停工7个多月。
(五)政策调整对棚改房和新能源项目投资的不利影响。今年国家财政规定,政府不再举债投资建设,形成新的债务,对我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产生影响。如西关二期棚户区、砖塔棚户区改造项目至今未开工。“531新政”对新能源发电项目补贴减少,企业投资积极性受挫。如:天元锰业放弃了50MWp光伏项目的投资建设,华润新能源呱呱山风力发电、国电投宁夏分公司2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未动工。
四、促进投资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一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国家在今年将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债务可承受度、资金合规性等多角度,优选出有效基建项目予以支持。二是密切跟踪国家产业政策、宏观调整政策,加强项目组织策划力度和动态管理,根据项目前期进展、资金筹措、建设条件的落实情况,及时充实调整完善2019年建设项目库。三是围绕推进“三大战略”中卫方案、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两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谋划项目。
(二)加大重点项目领导和建设管理力度。各有关责任单位、部门应制订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抓开工、抓推进、抓协调,千方百计提高开工率、进度率、竣工率、投运率。对前期预备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做到特事特办,确保我市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对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争取开工的项目,要进一步落实各项开工建设条件,帮助项目单位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促其尽快动工;对已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如期竣工。重点争取亚马逊云计算中卫合作项目一期、美利云数据中心、中国大脑绿色数据中心等9个大数据及军民融合展项目落地完工,加快宁夏锂电池年产10000吨NCM正极材料项目、利安隆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助剂项目等36个续建工业项目加快建设,加大华御年产29万吨离子膜烧碱、宁钢原料堆场综合封闭环保等先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
(三)千方百计上项目扩大投资规模。一是以项目促投资,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引项目,研究市场找项目,项目储备促项目;二是建立招商引资奖励和考评机制,把抓投资,上项目作为考核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三是举行系列大型招商引资和贸易洽谈活动,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和商会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四是提升招商引资的实效性,围绕抓项目、抓政策、抓服务、抓对接、抓保障等,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五是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规范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六是加快投融资改革,提供贷款保障,通过资源和项目的结合来融资,拓宽民间投资筹措资金渠道。
(四)重点做好优化投资结构。一是要增加第一产业投资。加大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农业生产高新技术,深化对农业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农业产品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坚持走新型环保工业化道路,有效拉长短腿,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加快发展现有产业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三是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结构升级。继续加大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传输云计算服务、水利、环保、旅游和房地产业投资力度,为提高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夯实基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