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规模稳步扩大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十三五”时期中卫市消费市场运行分析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积极应对,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促消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品市场呈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一、“十三五”时期消费市场发展回顾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提升。 “十三五”以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逐年攀升,从2015年的99.5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6.72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下降至128.18亿元,但仍比“十二五”末增加了28.66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5.2%,如果不计疫情影响,2016-2019年年均增长8.3%。从发展速度看,自2018年起,社会消费品零售由“高速度”增长逐渐转为“中低速”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城镇消费主导作用日益明显。“十三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城镇、乡村消费品市场均保持了较快增长。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47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23元,较“十二五”末年均增长7.1%和8.7%,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拉动消费提升。2020年,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0.2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78.2%,比“十二五”末降低0.4个百分点,“十三五”年均增长5.1%;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7.9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1.8%,比“十二五”末提高0.4个百分点,“十三五”年均增长5.5%。从企业规模看,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企业单位数量持续增加,份额逐步降低。“十三五”时期,全市限上贸易企业单位数量稳定增长,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十三五”期末,限上批零住餐业企业联网直报单位数从2015年的86家增至113家,增加27家,年均增长5.6%。限上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2015年的39.0%下降到2020年的20.9%,限额以下零售额占比由2015年的61.0%上升到2020年的79.1%,限下企业单位个体户是消费市场主力军。
(三)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不断增强。近年来,全市商品零售额的占比一直维持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九成左右,餐饮收入的市场份额小幅提升。2020年,全市商品零售额为112.35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5.1%;餐饮收入为15.83亿元,年均增长5.9%。从经济带动看,消费品市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得以巩固。2016-2019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2.5%-13.1%之间和3.1%-3.6%的合理区间,2017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的拉动点达到“十三五”最高值,为2.2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四)消费品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居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十三五”以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凸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耐用消费品需求持续提升,2020年末全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为45.4辆,比2015年末增长74.0%,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为33.8辆,比2015年末增长了1.1倍,进入了全面普及时代;同期摩托车拥有量大幅度下降,2020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摩托车拥有量为20.0辆,比2015年末下降31.0%,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摩托车拥有量为60.4辆,比2015年末下降35.8%。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现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消费品快速涌入百姓生活,至2020年末,电冰箱、空调、热水器和排油烟机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量分别达103.2台、17.6台、100.0台和97.4台。农村居民家庭拥有量分别达99.7台、1.9台、102.9台和35.3台;移动通信工具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量为255.8台,农村居民家庭拥有量为275.0台。洗碗机、微波炉等新型家长电器正受到越来越多居民家庭的欢迎,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
(五)城乡消费差距缩小,区域发展协调稳定。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环境日趋改善,加之农村电商迅猛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16747元增长至2019年的20018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回落到18101元,“十三五”年均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7676元增长到2020年的10554元,年均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高于城镇居民5.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相当城镇居民的比例由2015年的45.8%提高到51.1%。从区域发展看,“十三五”期间,中宁县和海原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领跑全市,年均增长均达到6.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快于沙坡头区2.8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沙坡头区占44.7%,中宁县占32.9%,海原县占22.4%,与2015年相比,沙坡头区下降3.3个百分点,中宁县、海原县分别提高1.9和1.4个百分点,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差距进一步缩小。
(六)文化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带动消费市场。“十三五”全市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战略,旅游业态持续丰富,旅游新镇、沙坡头区南岸半岛生土度假村等一批景区景点的建成,沙坡头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开发了以“星星的故乡”为载体的星空游;推出了以休闲度假为主的黄河宿集,打造了《沙坡头盛典》为龙头的文旅演艺,做活做靓了“66号公路”等品牌,中卫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2.28%提高至2019年的3.9%,有力地拉动消费市场。
二、存在问题
(一)经济下行压力对消费增长影响显现。“十三五”时期,国内经济正处在经济动力和下行压力交织,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加之2020年受疫情及外部因素冲击影响,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呈回落态势,消费增长受到一定抑制,市场需求相对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随之趋缓,截止目前,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正常水平。但消费市场长期稳定增长和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
(二)消费“外溢”造成市场分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消费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受网络购物、直播带货、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新兴消费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冲击和分流,传统消费业态特别是实体零售影响较大,加之我市传统流通业主体规模偏小,法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小微型企业,大中型企业较少,对“互联网+”的适应较慢,融合不够,难以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零售业同质竞争现象突出,业态发展不均衡。全市百货商场及购物中心依旧延用出租柜台和联营方式,千店一面,定位雷同,自身特色不明,商品种类、层次、柜台陈设差异不大,自有品牌和差异化经营发展缓慢。从网点布局看,中高端品牌消费场所相对较少,社区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等居民生活服务网点建设不足;农村消费领域基础设施薄弱,商业服务布局网点分散、数量少、规模小,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设施不配套、综合运行成本偏高等现状,制约了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从供需结构看,大量低品质、低价格、同质化商品充斥市场,不能适应消费者不断升级的品质化消费需求,更无法引领消费和创造消费,导致企业盈利能力较弱,制约行业需求增长。
三、“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增长。居民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基础,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水平,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降低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服务成本,消除居民生活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
(二)加快新型消费发展步伐,培育新的增长点。培育新型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力度,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定制消费,依托全域旅游优势 ,狠抓“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和发展活力,培育鼓励各类酒店提质升级,拓展消费模式,发展康养产业,将中卫打造成健康养生和休闲度假养生基地。除了物质文化方面,休闲、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消费都会成为新的消费亮点。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消费升级创造条件。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和智能化时代消费结构、模式和形态变化,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入,推进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加快构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完善城乡商贸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加快推进居民消费便利化,打造“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圈”,着力打造商业示范街区,提高农村社区服务标准优化,全方位优化居民消费环境;加快实现流通方式现代化,推进连锁经营业态结构合理化、多样化,应用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模式,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四)充分挖掘农村市场潜力,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加大农村市场整治力度,依法打击假冒伪劣,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村居民消费创造放心、安全、优良、可靠的环境;加强农村新一代信息基础建设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电子商务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推动终端消费与生产供给形成良性循环;补齐农村消费升级短板,挖掘农村网购和旅游消费潜力。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