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我市沙石画、肖记水面、中卫道情、曹氏武术等4大类20个项目(其中包括11个扩展项目)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示名单,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通过科学保护、积极申报、创新载体、宣传推介等方式,非遗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深入调查,做好保护保存。认真开展非遗挖掘和普查工作,搜集非遗线索402条,调查项目215个,走访民间艺人322人,编撰文字60万字,拍摄照片上万张,录像近300小时190人,收集音像资料159盒,制作宣传展板202块,收集民间实物200件,公布项目共涵盖9个门类90多个种类。二是积极申报,健全名录体系。组织成立了“中卫市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积极组织开展国家级、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四级名录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0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项;自治区级传承人38人,市级传承人189人,县级传承人74人;自治区级传承基地(点)9处,市级传承基地(点)21处,县级传承点16个;“中卫古建筑彩绘”“中宁蒿子面”“黄羊钱鞭”等3个项目于2020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三是创新模式,助力传承传播。“非遗+节事”,通过举办、承办、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文博会”“舌尖上的非遗”“非遗大集”“花儿传唱大赛暨花儿歌会”和自治区文旅厅举办的各类非遗展示、展演等系列活动,提供了交流平台,提振了传承信心,展示了非遗魅力。“非遗+扶贫”,在海原县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基地的基础上,结合非遗就业扶贫工坊建设,将运行较为突出的12家企业融入非遗就业扶贫工坊建设,成立了海原县非遗剪纸刺绣就业扶贫工坊,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非遗+研学”,打造了市级非遗项目“沙石画”研学基地,自主研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卫沙石画纪念品,2017年至今共接待各地研学团队30多个,研学人次达3万余人。四是强化保障,增添动力活力。资金保障,2011年至2020年底,对我市非遗传承人补助累计达132.7万元,其中,自治区专项经费118.4万元,海原县级财政14.3万元。阵地保障,完成了中卫市文化馆数字文化馆线上建设并投入使用,非遗数据库作为数字文化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拍摄非遗资料照片上万余张,制作较为完整的非遗视频资料50个,涉及33个非遗项目和48位传承人,项目及传承人申报文本230套;全民艺术普及——“花儿”慕课已通过验收并上线。宣传保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中卫日报及中卫日报电子期刊中开设了专栏宣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中卫文旅官方新媒体平台和中卫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对非遗各类活动、作品、法规进行公示、公告、宣传,点击率突破百万。
下一步,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将在强化保护机制、深化挖掘整理、优化传承载体、细化培训措施上下功夫、作文章,让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和弘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