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 专项规划

| 字号: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索 引 号:
640501001/2023-00068
文  号:
卫政发〔2022〕41号
发布机构:
中卫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责任部门:
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
有 效 性:
有效
生成日期:
2022年09月08日
标  题:
中卫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卫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中卫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卫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卫政发〔2022〕4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中卫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卫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中卫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全民健身是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体育强国和健康宁夏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依据《全民健身条例》《宁夏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宁政发〔2022〕23号),结合中卫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牢牢把握中卫市承办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六届运动会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场地设施建设、赛事活动引入、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全民健身交流合作等重点工作,不断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优质供给,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做出更多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备中卫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健全,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健身组织更富活力,赛事活动更加丰富。

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明显增长。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5%以上。

公共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率达100%,新建健身步道20公里、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个、体育“康乐角”50个,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到95%,村级体育场地设施提档升级全覆盖。

体育社会组织覆盖城乡。县级“4+X”体育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并向乡镇、行政村延伸。建成全民健身站点500个,培养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000名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8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1.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以承办自治区第十六届运动会为契机,新建中卫市田径场、中卫市射击馆、中卫市运动广场、中卫市攀岩馆、中宁县轮滑场。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打造“10分钟健身圈”,规划建设滨河镇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小游园11个、社会足球场5个、健身步道20公里、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个、体育“康乐角”50个。结合乡村振兴和“四大提升行动”,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向社区、农村配发安装健身路径、乒乓球桌、篮球架等器材,实现城乡社区嵌入式、多样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利用闲置场所、公园绿地、建筑屋顶、地下空间改建体育场馆。(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

2.推动公共体育设施提档升级。提升改造中卫市体育馆、中卫市职工活动中心、中卫市消防救援支队体育馆、中卫市五馆一中心多功能沙滩运动场、中卫中学足球场、中卫中学分校区足球场、中卫六小足球场、中宁杞乡体育馆、海原县体育馆、沙坡头区全民健身中心等14个体育场馆。实施公共体育场馆“两改”工程,落实规范标准,增强赛事活动承载能力和平战两用功能。推动公共体育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大智能化健身路径普及推广,探索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场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市总工会)

3.持续实施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落实好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和维护管理,建立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支持社会力量承接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

(二)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4.紧盯“六个群体”,积极创建全民健身运动示范市。鼓励“青少年儿童”参与全民健身活动,通过举办“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每天参与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提升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引导“职工”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推广普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播体操、工间操等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健身。支持“农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以农民篮球赛、农民丰收节为杠杆,打造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农民业余生活。组织“老年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通过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及广场舞、健身气功、太极拳、门球展演活动,提升老年人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鼓励“妇女”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妇女体育健身科学指导,线上线下推广健身操、广场舞、瑜伽、毽球等项目,让更多的妇女养成运动习惯。保障“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权益,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对残疾人免费开放,提高残疾人朋友的健康意识,建设和谐的社会氛围,全力推进全民健身示范市创建。(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工委、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

5.坚持“五个结合”,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贯穿全年、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50次以上。结合“节庆活动”举办全市首届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市民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会等有影响力的综合性赛事活动。结合“自治区第十六届运动会”举办全市广播操大赛、全区半程马拉松赛、市民健步走等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结合“全民健身日”举办全国乒乓球邀请赛、全国毽球邀请赛、全民健身示范活动等单项赛事活动。结合“北京冬奥会”举办冰雪嘉年华、冰雪进校园等活动。结合“线上线下”举办中卫市线上亲子运动会、健身技能线上培训、全民健身网络视频大赛等活动,打破健身参与空间时间壁垒。(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工委、市教育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市总工会)

6.发展“四个特色”,积极打造品牌赛事活动。支持开展“一县(区)一品”“一县(区)多品”创建活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群众关注度较高的商业赛事活动。以“大漠健身大赛”“沙滩排球赛”为引领,拓展沙漠运动项目群,完善和开发沙漠马拉松、沙漠定向越野、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项目,打造全民健身沙漠赛事活动体系,制定沙漠运动标准,做大沙漠运动和旅游产业盘子。以“青少年国际轮滑公开赛”为突破,大力开展青少年轮滑运动,提升青少年运动技能,打造轮滑运动之乡。以“冰雪运动”为契机,深挖资源禀赋,寻找投资渠道,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冰雪场,积极开展大众冰雪赛事活动,全力培育新的体育产业增长点。以“三大球”为重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三大球”培训,引进“三大球”城市联赛,优化竞技体育结构,提升竞技水平,助力体育强国建设。(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教育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

(三)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7.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建立市、县(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活动。每年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服务2000人以上,提高《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监测的覆盖率、达标率和优良率。依托各类媒体平台,通过图文、视频和直播等形式,多样化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加群众身边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活动供给。(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市新闻传媒集团)

8.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鼓励和支持运动员、教练员、单项体育协会会员、体育教师、健身达人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打造全市千人骨干团队、各县(区)百人骨干团队,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制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化水平。(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教育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

(四)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9.健全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完善“4+X”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在全民健身中的龙头作用,逐步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体育社会组织全覆盖。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职工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等基层体育组织发展,鼓励向所在地申请备案。(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民政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

10.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全民健身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体育社会团体依法依规独立运行,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完善体育社会组织考核管理办法,制定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积极性。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明确购买服务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普及推广运动项目、开展体育培训、举办赛事活动、传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示范效应强的体育社会组织,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民政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

(五)推动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11.深化体旅融合发展。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依托高山、沙漠、黄河、湖泊等自然资源,用好用活沙坡头景区、金沙岛景区、寺口子景区等优质景区资源,推动沙漠运动、马拉松、龙舟、垂钓、漂流、徒步、登山、攀岩、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开展“一景区一项目、一节会一活动、一产业一赛事”体育旅游品牌创建活动。鼓励各类旅游运营主体开发体旅融合服务,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精品路线和精品景区。(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

12.加快体教融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切实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建立学生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每年以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全市青少年球类运动会为抓手,广泛推促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推动“三大球”进校园,支持学校建立校队、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积极举办各级联赛、夏令营等活动。(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教育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

13.推动体卫融合发展。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卫融合工作机制。推动三甲医院设立运动康复诊室,提供运动康复服务。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提供运动处方、健身指导、运动风险评估等服务。通过举办讲座、媒体平台发布资讯等手段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宣传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动健康关口前移。(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市卫生健康委)

(六)构建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基础。

14.运用智慧化服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集成应用,提升全民健身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构建集体育设施电子地图、体育场馆预约、线上课程参与、赛事活动报名、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群众的健身积极性和参与便利性。(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市云计算和大数据局)

(七)发挥全民健身示范引领作用。

15.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挖掘继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倡导新健康理念,推广全民健身经验,树立全民健身榜样。通过电视、报纸、社交媒体等平台广泛发布赛事活动、体育培训、健身知识等资讯,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体育运动。鼓励通过举办“体育消费节”、发放体育消费券等形式,激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城市间的全民健身活动交流。(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市新闻传媒集团)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中卫市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市、县(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或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各县(区)要制定出台本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市体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县(区)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指导。(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

(二)壮大人才队伍。

加强各类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提升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素质,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等参与全民健身相关工作。丰富人才培养手段,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建立全民健身人才科学评价机制,推进指导群众健身的教练员职称评定工作,探索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评定制度。(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

(三)加大资金投入。

落实市、县(区)全民健身公共财政事权划分和财政支出责任,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增长速度。加大对全民健身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保障支持力度。用好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专项资金,加强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购买力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

(四)加强安全保障。

加强针对各类体育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监管,在全市范围内的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加强对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特别是户外运动的安全管控,建立赛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统筹疫情防控和赛事举办。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公安局、市旅游和文体广电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

图文解读:

一图读懂《中卫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