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专区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长者版 > 中卫要闻

五个坚持聚合力 民族团结谱新篇

来源:中卫日报 时间:2023-07-12

这是一个星辉相伴、特产丰沃的地方,这是一方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热土。

作为黄河入宁的第一站,中卫有着“沙漠水城”“云天中卫”等美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生活着35个民族、107.5万人,各民族在长期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以“5585”创建思路为牵引,聚力“五个坚持”,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坚持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扛牢政治责任

自开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工作以来,我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强化理论武装、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压实各级工作责任,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始终从践行“两个确立”的政治高度统筹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先后召开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会议10次、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推进会3次,制订印发《中卫市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实施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绩效考核等各项工作中。不断完善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体制机制,构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文化润心增进认同,构筑精神家园

我市牢固树立“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工作理念,坚持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心田。先后开展“五个认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宣传教育2000余场次。高标准打造主题街区、教育馆、示范景区等“十个一”宣传教育阵地,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互通互融、双向发力,每年受教育群众达10万人次以上。

我市创新实施了以“守护黄河根脉”为主题的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延续中华历史文脉推进工程,精心创作了《故事中卫》等“守护黄河根脉”丛书,推出了《三个女红军》《宁夏人最念党的恩》《一把馓子》等民族文艺节目、视频,从文史遗存、非遗技艺、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等多角度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

坚持团结奋斗携手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制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中卫市工作落实体系,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培育发展“六个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五个示范市”,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大力实施创新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奇虎360等200余家云计算及配套企业在中卫西部云基地云集,西部云基地建成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13个,安装标准机架5.7万个,是全国唯一“双中心”城市,全市新能源装机总量突破1000万千瓦;

——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扎实开展生态建设行动,守护好黄河安澜,全市森林覆盖率12.9%,城镇化率50.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58.4%,湿地保护率55%,城市绿地率39.9%;

——坚持将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收入达到40.1亿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1.3%以上。着力打造“沙漠大客厅”“星星的故乡”,2023年1—5月份,全市接待游客601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0.3亿元;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15.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中宁枸杞品牌价值达到197亿元,“中宁枸杞”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枸杞)产业园。

坚持深化内涵共创共建,促进互嵌交融

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八进”活动,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12个,自治区级130个。依托乡村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站(所)等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村(社区)73个。在生态移民、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建设中,采取插花混居方式,推进居民交错融居,推进构建互嵌式社区结构。

——打造中卫三中孟长有烈士广场、中卫九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长廊、市科技馆等青少年学习交流阵地,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800余次。

同时,我市通过建设黄河文化馆、组建“石榴籽”导游队、打造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深度体验的娱乐项目等,将沙坡头景区打造成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意识播撒在每一位在景区游玩的旅客心间。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保障合法权益

我市坚持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我市坚持把宪法、民法典《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等纳入“八五”普法内容,扎实开展“法治黄河·法治‘典’亮旅游”“法润民心·法治‘典’亮生活”等主题宣传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法治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

我市全面落实“1+6+1”市域社会治理政策措施,打造沙坡头区福兴苑社区“石榴籽”警务工作室、中宁县红苑社区“红色议事小院”、海原县东城社区“网红罗刚说事”等平台。综合运用法律、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化解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2022年,全市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203件,中宁县基层治理创新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5585”创建思路,以率先“作示范、勇争先”的昂扬斗志不断擦亮民族工作品牌,凝聚各族干部群众的强大力量,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中卫篇章。